佛山在线

佛山史话:温子绍制造中国首支自动步枪

采用西法练兵及购买外国船炮,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洋务派“自强”活动的开始。继天津之后,广东于同治元年(1862)九月采用西法训练洋枪队。这是广东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接着,继北京、上海之后,广东于同治三年(1864)五月举办洋务教育,创办广州同文馆;又于同治六年至七年(1867—1868)向英法购买火轮船7艘,供各海口及内洋近处缉捕之用。这说明,广东的洋务运动与上海、天津等地差不多是同时起步的。

1873年,两广总督瑞麟找到温子绍,让其研制七响连环快枪,并于同年上书同治帝,将温子绍留于广州研习制造快枪。因温子绍此时与十三行打得火热,而且十三行机械齐全,瑞麟故而就命其在十三行进行研发。温子绍欣然受命,于“联泰号”开始进行七响连环枪的研制。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想要取得和西方列强抗争的胜利,就必须要革新手中的武器。彼时中国大部分的枪械都是沿袭之前的火枪,虽然也有不少是从外国购买过来的,但始终比不上西方先进。就在中国还盛行火枪的时候,西方已经流传一种名为快枪的枪械了。快枪,由于小巧灵便,很受欢迎,而且一般的快枪还能连发,在面对诸多敌人的时候也能派上不小的用场。只是可惜,当时国内并没有一把类似的快枪,所以温子绍和瑞麟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快枪上。

瑞麟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让朝廷明白武器落后,就只能挨打,所以将洋务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工业上,更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的兵工厂也先后建立起来。只要温子绍研发快枪成功,那么广州也将会建立一处兵工厂。

温子绍根据当时非常流行的毛瑟枪进行改进,从而研制成了七响连环快枪。毛瑟枪乃是德国人在1865年发明的,是一款采用机柄式的步枪,其主要特点是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同时使用无烟火药。毛瑟枪由射手操作机柄,从而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的全过程。毛瑟枪虽然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故而温子绍在研制快枪的时候,就决定不能单纯仿制毛瑟枪,而应该在其基础上做出改进。

据2010年1月27日《羊城晚报》的文章称,七响连环快枪是中国自制的第一支自动步枪,这支自动步枪与单发步枪的不同之处,是枪机配备复进簧装置,在枪管下方的枪托里设置一个由护弓、托弹板、抵弹簧、退弹簧四个部件组成可储存七发子弹的弹仓,利用发射时弹壳后坐力推动枪机后退及复进,以完成抽壳、抛壳及装填下一发子弹的程序,能连续扳动枪机进行不间断的射击,直至把弹仓内装填的子弹发射完毕后,再将弹仓装满子弹,继续发射。

而且最为难得的是,七响连环快枪轻便灵活,上火药也非常简单。就算和使用毛瑟枪列强进行近距离交战,也不会落于下风。虽然研发工艺复杂,但是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可以大批量生产。

温子绍的这支自动步枪,放眼当时国际,也算是非常先进的,甚至是领先同期的国际水平。

据《百度百科》载:1866年,奥利弗温切斯特研制了一种连发枪,被称为“温切斯特步枪”。但是1866年当时的这支所谓连发枪只是能够从弹仓中接连推弹入膛而已,开锁和退壳等动作还须手动操作来完成。1883年,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将“温切斯特步枪”进行改装和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步枪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子弹射出枪管,同时还使枪产生后坐力。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从而实现了步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支对射手撞击的后坐力。

而《广州市志》记载和《羊城晚报》报道的温子绍仿制并改造成功的这支“七响连环快枪”(自动步枪),比马克沁的自动步枪早了足足10年。

七响连环枪的成功,让温子绍声名大噪。待到1873年,瑞麟创办广东机器局,便让温子绍任督办走马上任广东机器局总办之职。总办是机器局最高的领导人,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在其他机构担任过。由此可见瑞麟对温子绍的重视。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三辑之《中国机械名师温子绍》,作者温荣欣,选作本文时有删减)

原标题 | 佛山史话:温子绍制造中国首支自动步枪

编辑 | 夏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