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三水绣花式帮扶凉山金山村,拓宽脱贫致富路

沐浴在初秋的灿烂阳光下,金山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红瓦白墙的住房整齐排列、自成风景。村委会前的广场上,一块巨大的标示牌静静矗立,格外醒目:“携手奔小康,不忘佛山情。共建新家园,感念佛山人。”

金山村原是一个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深山中的小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74人。2016年,佛山投入400万元援建资金,在距离镇上仅1公里之遥的地方建起了金山新村,所有贫困户在2017年春节前就搬进了新房。

“以前村里交通不方便,电也没得,娃儿读书也没得地方读。”9月1日,村民孙云华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家中对佛山日报记者说:“现在样样都改善了!”

从让贫困户住得安全舒适出发,三水区在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盐源县工作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绣花式”精准施策,以扶贫车间、残疾人贫困户产业帮扶等项目为突破口,帮助各类贫困户找到脱贫的新出路,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安居:从木房到楼房

“砰砰砰……”9月1日上午,盐源县碧空如洗,在梅雨镇龙家湾社区前的健身广场上,21岁的彝族小伙罗志强顶着大太阳运球如风,挥汗如雨。

“我是从工厂请假回来过火把节的,再过几天就要回浙江上班了。今天天气好,出来打打球,这块场地真的很棒。”罗志强说。

这片建在小山丘上的广场,无论是面积还是风景都足以让城里人艳羡不已。红砖铺就的平坦地面,一应俱全的篮球架等运动设施,驻立场边即可俯瞰周边田园风光的地势,令这里成为龙家湾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金山村村委会旁竖立着一块纪念扶贫协作的标示牌。/本版图片由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龙家湾社区建设是盐源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工程,该社区也是佛山在盐源县援建的三个新村之一。2017年、2018年,佛山共投入2194.6万元援助资金,援建部分安全住房,用于集中安置盐源县大坡乡格居村、洼里乡老衙门村、洼里乡解放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共927人。

该社区共有17栋楼,主体结构全部采用砖混结构,设计有民俗坝子、停车场、公共厕所、篮球场、污水处理站、垃圾回收站等公共配套设施。工程于2017年3月动工,2018年7月竣工投用。

“每户两口人的可分到40平方米的房子,三口之家60平方米,四口人以上的是80平方米。”龙家湾社区支部书记马富强介绍说。

与从前的居住条件相比,新居让罗志强赞不绝口:“我们家一共四口人,住80平方米的房子。屋里是水泥地,衣柜、橱柜等家具都是配好了的,可以拎包入住。以前在村子里住的是那种简陋的木头房子,连电都没通,真的没法跟现在比。”

硬件提升了,管理也要跟得上才行。刚搬进来那会,很多村民不适应,搞不懂水卡、电卡的用法,也不太会用卫生间。而且社区容纳了多个村、多种民族的同胞,彼此不熟悉,平日里少有往来。

9月1日上午,罗志强正在梅雨镇龙家湾社区的广场上打篮球。

为了让喜迁新居的村民们融洽相处,促进社区和谐,丰富生活色彩,盐源县政府想了个办法——选楼长。

“由各栋楼自己推选出一个楼长,参与日常管理,手把手地教村民使用电卡。同时社区还设置了保洁员、民事调解员、绿化巡防员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居民认领,大家一起出力,把社区管理好。”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盐源工作小组(以下简称“驻盐源工作小组”)干部,三水区委常委,盐源县委常委、副县长廖流波介绍说。

“改变是巨大的。”马富强说,居民逐渐养成了自觉维护卫生环境的意识,生活也越来越惬意,每到晚饭后,社区还会专门安排一个能歌善舞的居民,带着大家一起到广场上跳舞,“很热闹的,好像一家人”。

乐业:从田间到车间

贫困户既要安居,也要乐业。

考虑到当地产业基础较弱、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情况,驻盐源工作小组深知必须迎难而上、创新探索,才能拓宽脱贫的路子,播下致富的种子。

为此,针对异地搬迁贫困户这一群体,驻盐源工作小组抓住彝族女性心灵手巧、擅长针线活的特点,在龙家湾社区附近建起了一个制作购物袋、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的扶贫车间。

“我们出场地,西昌的凉山州造梦者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出缝纫机等设备,还派了一位技术人员来培训当地妇女,去年刚起步时车间就已经能接到几万元的订单了。”廖流波说。

9月1日,记者走进这个类似于手工作坊的扶贫车间,看到几名女工正坐在缝纫机前,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绣花织锦。

“我每天能做10来件手工活,大概能挣100元。”在此打工的彝族妇女苏阿布莫说,“前段时间在老家摘花椒,最近小孩开学了,就过来照顾孩子。送完小孩上学后,我就来干点活贴补家用,做不完还可以带回家做,挺方便的。”

凉山州造梦者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雄英表示,该扶贫车间于2018年8月投用,前期先进行了几轮培训,已陆续带动周边50多名妇女利用空闲时间打工赚钱。产品价格从十几元到三十多元不等,通过线上电商、线下旅游服务站点及代理商等渠道销售,目前每名妇女每天收入约100元。

在前所乡上村的扶贫车间中,村民正在制作服饰。

在距离著名旅游景区泸沽湖仅一山之隔的盐源县前所乡上村,三水投入了5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另一个更具民族风情的扶贫车间。

该村一处挂满彩旗的农家小院中,四台传统的木制织布机,为村中妇女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据了解,前所乡上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12户1856人,贫困户113户554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这个车间做以摩梭人特色服饰为主的手工艺品。我们这里四十多岁以上的妇女,平时一般是在家带带孩子。有了这个车间,她们空闲时就能多赚一点钱了。”上村村支书朱吉保说。

这家小院的女主人杨直玛,正是该项目的牵头人。“现在共有9名村民参与项目,有的还在学徒期,主要的产品是花腰带、衣服、马褂、围巾、毛毯等,做好了我们就发动亲戚朋友发朋友圈来卖。包括头饰在内的一整套民族服饰,卖3000元一套,其实也不贵的,因为要做一个多月才能做好。”

在这片处于深山峡谷中的“世外桃源”,三水还投入了1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当地村民发展民宿经济。

“我们精挑细选出一批有积极性也有能力的村民,共打造了9间民宿,目前大部分都处在装修阶段,有两三间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就能开门营业了,希望能吸引泸沽湖的游客过来消费。”朱吉保说。

在朱吉保看来,正是三水的有力帮扶举措,让上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旅程。

助残:从自立到自强

“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9月2日上午,宁静的山脚下,秀丽的小河边,传来彝族姑娘毛几克莫的优美歌声。

坐在自家客厅里,毛几克莫在嫂子的帮助下熟练地调试好设备,又认真地涂了口红,然后登录直播平台快手的账号,对着手机屏幕深情唱起彝族歌曲《迎宾歌》。

今年30岁的毛几克莫患有小儿麻痹症,需使用轮椅才能行动。她全家共有七口人,此前主要的经济来源依靠在外务工的哥哥,以及在家边照顾小孩边种田的嫂子,年人均收入只有两三千元。

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为毛几克莫家的生活吹来了春风。考虑到相对于普通贫困户来说,残疾人贫困户脱贫所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2019年,驻盐源工作小组创新性推出残疾人产业帮扶项目,牵线三水区残疾人联合会与毛几克莫所在的盐源县博大乡红岩子村结成帮扶对子。

随后,三水区残联捐助了1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帮助红岩子村的残疾人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业增加收入。今年,三水区残联再次提供3万元帮扶资金,继续援助当地残疾人贫困户。

“我们村去年共有16个残疾人贫困户,通过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大部分贫困户用三水区残联的那笔帮扶资金各买了200只鸭子,养了3个月后就有人上门收购了,平均每户获得13000元上下的收入。”红岩子村村委会主任欧志强说。

毛几克莫家用卖鸭子的收入添置了沙发等家具,还购买种子种了6亩多的花椒。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2600米的高海拔、崇山峻岭的阻隔、自身行动的不便,再也挡不住乐观的彝族姑娘毛几克莫与大山外的世界沟通交流的迫切心情。

2019年8月,毛几克莫花400多元网购了麦克风等简单设备,尝试在快手上做直播,有时唱唱歌,有时分享自己积极面对艰辛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每天晚上8时许,以“残疾人毛巫甲”为网名的毛几克莫准时在快手上线,通常直播到晚上11时许才收工。如今,她的粉丝量已达到约2.2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网红,每天打赏的收入最少有七八十元,最多时达200元以上。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毛几克莫难忘三水的情谊:“感谢三水,他们的帮扶资金让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家里又使用新的一笔帮扶资金买了50只鸡苗,再过几个月又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扫码直击盐源新变化

原标题: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盐源工作小组创新探索精准施策

绣花式帮扶拓宽脱贫致富路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马永钊 通讯员三宣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