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与诗相遇 浸润心灵

近日,一部由广东本土出品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在热映,该片记录了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的诗境人生。

人性、历史、经世哲学……诗意漫漫的词文,总是映照人心,助人自我修行。探索叶嘉莹诗意的百年人生历程,我们该如何用中华古典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本期《优教优学周刊》,将与你共同探讨诗词文化的育人之道。

多所学校举行诗词活动

《掬水月在手》从叶嘉莹生活的宅院开始,将她的人生历程向观众娓娓道来。其中包括她对家人和恩师顾随的回忆,与前辈友人的结识和交流,还有自己创作诗词、吟诵的心得历程。电影中有许多金句和经典语录,比如里面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正是叶嘉莹坎坷艰辛而又成就斐然的一生的生动注解。

毫无疑问,叶嘉莹的诗境人生为当下的教师、学生提供了安放身心的指引。但更发人深省的是,我们如今应该用怎样的精神、态度和文化去濡染下一代,传承传统的文化。

事实上,高明不少学校早已在诗词文化传承上作出了尝试。荷城一小以“诵读国学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为办学特色,把弘扬国学经典活动作为学校的“常规动作”。早在2016年,学校就编印校本教材《经典同行》,并利用校园广播、社团活动等,让孩子们诵读千古名诗,提升人文素养。

西江新城一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学校供图

一中附小则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设置了古诗文考级活动、跳蚤书市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典文化的平台。西江新城第一小学则把古诗写成歌,让学生时时皆可吟诵,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诵读经典领悟诗词美感

古人教孩子学古诗的方法是:兴、道、讽、诵。所谓兴,就是诗歌里诗人情感的兴发;道,就是引导;讽,即不开读,把书合起来背诵;诵,是把诗读出一个声调来。由此可见,背诵是诗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诗词绝不只是背诵,更多的是要感受其中的文化美感。

如今,应该如何做好诗词的教育教学?在高明沛明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叶韵诗看来,诗词具有穿越岁月和时代的力量,从小记录、传承、弘扬诗词文化,将更好地提升孩子对事物的感悟。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陪伴孩子日有所诵,或者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视频、音频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通过《声律启蒙》等节奏感比较强的经典诗词名作,引发学生对诗词之美、诗词之韵的兴趣。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家长可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读写结合,通过做笔记、实地感悟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行理解家国情怀等蕴含丰富情感的诗词。

不过,对于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来说,要让孩子学会领悟诗词,应该从较浅显、最广为流传的诗词入手。但在叶嘉莹看来,家长不应该只是让孩子诵读自己认为浅显易懂的诗歌,而是要选择比较经典的优秀作品,把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教给孩子,让他们领略历史文化与诗词的美感。

原标题:与诗相遇 浸润心灵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何惠健

制图|孔焕玲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