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三龙湾管委会:推介城市品牌 续写“春天的故事”

“为凤筑巢,近悦远来。三龙湾‘春天的故事’从这里起笔。”11月3日,2020佛山三龙湾城市品牌推介会(广州站)在广州琶洲举行,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主任刘怡诚邀社会各界,关注三龙湾、了解三龙湾。 

这是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首次走出佛山推介城市品牌。三龙湾管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再出发的姿态谋求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2020佛山三龙湾城市品牌推介会。 

推介会首站设在广州。三龙湾作为广佛同城桥头堡,正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以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创新极核为目标,塑造城市中心,打造新增长极。

对外推介

三龙湾城市IP全新亮相

湾区时代,百舸争流,三龙湾的城市魅力何在?脚踏实地、极具实干精神的三龙湾人用“刚刚好”作为自我评价语。

推介会上,刘怡用“跨界、引领、中德联盟、乡情、活色生香、半城半绿、圈粉”等关键词,诠释三龙湾城市IP,将一个独特的三龙湾展现在与会企业面前。

创新强市的版图中,三龙湾定位为引领型平台。产业方面,形成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会展服务、总部经济等为支撑的体系。项目方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聚集季华实验室、香港科大-博智林联合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据统计,三龙湾现有的各项创新数据指标,如博士以上高端人才总数、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类研究院所数量、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在全市均处于领先地位。

三龙湾还自带“网红”属性,“颜值”不输“实力”。

“相比于其他新区建设之初的一张白纸、一片荒地,这里的人文色彩五彩斑斓,烟火气足以治愈任何一个外来创业者的漂泊感。”刘怡说。通过生动贴切的推介语,一个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兼具新潮与活力的三龙湾呼之欲出,高标准的绿色生态,齐全的休闲、医疗、教育配套让人心向往之。

广佛联动

跨界融合打开发展空间

“三龙湾走出佛山是必然的,第一站选择广州也是必然的。”刘怡表示,此举旨在为两地深度融合、打造广佛同城示范区域投石问路,进一步宣传推广“佛山三龙湾”城市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自十余年前广佛同城的齿轮开启,两地联动已从简单的资源交换进阶到联合招商、项目共建共管的实质性合作阶段。

三龙湾正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塑造城市中心,打造新增长极。/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以课题调研为例,以前研究佛山人喜欢到广州消费,现在的焦点放在产业互补、招商联动,广佛同城的内涵更加丰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表示。

两地联动中,佛山聚焦三龙湾,将其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赋予更多使命和期待。

根据《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作为先导区,共建广佛融合新极核。三龙湾“跨界”属性愈加凸显。在广州市城投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申海看来,广佛的行政边界已经模糊化,尤其在三龙湾,两个城市已融化为一个片区,城市资源的密集叠加,加速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

两座城市在三龙湾的握手,无疑为这片区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在考察广州、中山、深圳等地后,经多名外籍高层决定,汉腾生物把主要运营部门从广州搬到三龙湾。企业总裁沈潇认为,三龙湾优越的地理区位、浓厚的人文气息、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正是企业集聚国际化人才、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大助力。

未来可期

建成湾区重要发展平台

三龙湾走出佛山向外推介城市品牌,底气何在?土地储备是当天推介会上最大的“干货”。

“我们以广佛都市核心为支点画出一个半径25公里的圈,这个范围里,三龙湾是拥有最多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可开发区域之一,包括土储用地8.87平方公里,已纳入‘三旧’改造标图建库范围的用地约10.15平方公里。”刘怡表示。

三龙湾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二改二”为主的大规模村级工业园改造,腾出了大片适合智能制造产业的拓展空间。这些土地成本可控,区位禀赋突出,再叠加交通、科研配套、城市配套等众多优势,三龙湾土地储备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将呈指数级上升。

这不仅是三龙湾走进广州推介的优势,更是三龙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招商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市场已经用脚投票。三龙湾管委会成立1年多以来,三龙湾已落地重大项目42项,投资额达570亿元。

抢抓广佛同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机遇,三龙湾提出,到2022年,三龙湾框架基本成形,起步区建设基本完成;到2025年,三龙湾创新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三龙湾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创新极核。

如今,三龙湾正乘势而上,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完善片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着力打造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下周,三龙湾还将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另一重要节点城市深圳。这片富含活力的土地将与深圳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聚焦

三龙湾将如何推动广佛合作?

三龙湾作为广佛同城桥头堡,将如何推动两地合作?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主任刘怡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招商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着手,加速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

一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三龙湾是跨区的功能性平台,自规划成立之初,就从体制机制创新着手,突破区和区、镇和镇的行政界限,以专门的架构、专业的队伍、专注建设发展,实施强有力的统筹。

规划先行绘蓝图。三龙湾成立迄今,统筹开展规划编制和重点项目30项,已完成规划编制项目6个,涉及土地开发统筹、生态景观等领域。未来,随着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审议通过,两地体制机制将有更大程度的融合。

二是产业与招商联动。广佛面向全球联合招商,协同开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互补招商,具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三龙湾备受关注。其中,广佛荟作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的首个项目,将在区域综合开发、金融及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文旅等领域展开广佛全面合作。项目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吸引各国38家单位报名参加,将于11月6日开标。

三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刘怡表示,广佛同城,首先是推动基础设施的联通,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将是工作核心。三龙湾是广佛轨道最密集的地带之一,目前已建成运营地铁广佛线,直达广州荔湾、海珠。到2025年,途经三龙湾的地铁和城轨线路将增至9条,总里程57.4公里、共27个站,形成30分钟广佛快速通勤圈。

访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

近融广州远联港深展望全球 三龙湾大有可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推介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作为三龙湾推荐官,围绕“跨界”等关键词,分析了三龙湾在广佛融合发展中的机遇和优势。

王世福说,从城市规划研究的角度来看,广佛同城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同城化案例,几乎是地铁同城的第一个“双城记”。

“对广佛而言,两座城市是前所未有的互相需要。”王世福说,随着湾区时代的来临,广州面临寻求新动力源的时刻,而佛山也押宝“家底”最丰厚的三龙湾,双方都展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这种去边界的融合也是符合湾区精神的。”

“三龙湾的出现,是在广佛同城化的基础上,进行强势的资源整合。”王世福分析道,在深度融合上,广佛有意愿,更有条件。目前,佛山已通过三龙湾整合了优质的资源。这里既有世界五百强企业,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更有良好的土地储备,而广州也拿出广州南站这座全球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两地联动互融,是一场实力和人气的强强联合。

“三龙湾的定位不止于广佛同城,而是近融广州、远联港深、展望全球。”王世福表示,佛山的未来往南走向大海,往东走向广州,深圳、香港是真正的珠三角海洋窗口,具有先发的创新优势。佛山有制造的优势,在与广州联手打造一个共同城市的基础上,也应着眼更远处,与湾区东边的港深联手,在创新制造等方面寻求湾区增量。

三龙湾城市品牌关键词

跨界

三龙湾是广佛全域同城化、缝合两市的先导区域。与广州南站仅一路之隔,是广佛轨道最密集的地带之一,两地合作打造的标志性项目广佛荟坐落于此。

引领

引领佛山科技创新,形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会展服务、总部经济和其他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各项创新指标全市领先。

中德联盟

中德合作平台特色样板。推动德国技术与佛山制造相融,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发展会员城市47座,吸引国际化高质量项目与人才。

乡情

商贾云集,近悦远来。美的、碧桂园等本土企业坚守三龙湾,与城市共同发展。城市亲和力与营商环境得到认可,外来企业和创业者用脚投票选择三龙湾。

活色生香

有料、有趣、有味的生活氛围让人流连忘返。地方美食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网红美食、夜游项目等文旅元素,让三龙湾更新潮、更具活力。

半城半绿

三龙湾是城市与田园的综合体,呈现“半城半绿三分水”的特点,生态保育和绿色城市建设有机融为一体。

圈粉

人才集聚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彰显城市的吸粉实力。广佛地铁开通十年客流量翻6倍,加速广佛同城。人才数量高增长,结构更优化,人才高地效应初显。

刚刚好

三龙湾的城市魅力在于“刚刚好”,集合政策、区位、人才、成本等相对优势于一体,是高性价比的创智新区。拥有广佛核心25公里半径内最充足的土地储备,是三龙湾向外推介的最大底气之一。

原标题:三龙湾管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推介城市品牌 续写“春天的故事”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何绰瑶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