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水质全市第一 守护水清天蓝 禅城生态铁军再攻坚

2020年,禅城水环境质量在佛山排名第一,并首次实现水质与水质改善幅度全市排名双第一;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禅城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近九成,纳入大气考核的六项指标首次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全面达标,全年改善幅度位居全市第一……

过去一年,禅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传来多个喜讯。这背后是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施展三大组合拳:

重点难点项目由区领导包案,通过区委区政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夯实体制机制,大力“啃下”硬骨头。

铁腕为环保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展现“禅城生态铁军”的担当和作为。

在创新治污措施上敢试敢闯、做精做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持续探索指标峰值下压的有效途径。

2021年,禅城已全面吹响实施精品战略的号角,踏上全面建设精品城区、精品产业、首善之区新征程,致力打造更具含金量的“强中心”。接下来,围绕精品战略定位,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将如何继续攻坚,扎实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水质全市第一

“系统治理+科技赋能”持续攻坚

深村(田心)涌、青柯涌等多条河涌不再“黑脸”,换成碧水依依、花草掩映的美景,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亚艺公园、石湾公园等地方的水体也日益清澈,让路过街坊感到心情愉悦……

过去一年,禅城交出亮眼的水环境质量成绩单——

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46,水质为全市最好;污染指数降幅同样位居全市第一;全区42条主干内河涌总体达标率为58.13%,同比上升6.34%;纳入治理任务的27条黑臭水体已基本“脱黑”,大部分河涌水质稳定。

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均得益于“十三五”期间禅城扎实开展管网建设、控源截污的防治工作。

 禅城张槎片区碧水蓝天白云朵朵,宛如一幅风景画。/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在此过程中,禅城不仅坚持实施“全区一盘棋、领导带头治、部门齐协同”的组合拳措施,从水里到岸上、从一线到全面形成治污合力,更剑指痛点问题,不断攻坚克难,由此实现了水质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中心城区,禅城人口密集,历史欠账相对较多、施工限制大,要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既要铁腕大力度补齐短板,也要施展做精做细的绣花功夫。

“展望禅城‘十四五’期间的治水之路,就是精细化整治之路。”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禅城分局副局长冯凯鸿表示,关键就要抓住重点区域、痛点问题来精准施策。

为此,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禅城分局计划推行中心城区水质污染物通量监测项目,重点通过系统治理以及科技赋能,实现水质改善。

“我们调研发现,布设管网截污后,如‘石湾—祖庙’等的跨区域污水流向,仍存在不少问题。这是接下来需要重点攻坚的痛点环节。”冯凯鸿表示,一方面,通过引入科技手段以及大数据应用,对该项目做出预判,让污水流向问题得到精准的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部门主导下,该项目将推动镇街、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动,强化剖析调研,攻克核心问题,着力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拧成一股绳,杜绝“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情况。

“治气”有方

精准化闭环措施力促峰值下压

如今,“禅城蓝”已成为居民习以为常的景象。每张蓝天白云的美照“大片”,都是禅城大气防治工作成效的生动见证。

在以往“治气25条”、强化“四源共治”基础上,去年,禅城区积极探索源头治污模式,先行先试在全市推行工地“油品直供”、汽修行业“错峰生产”、“共享校车”等创新措施,以叠加手段改善空气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开展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油品直供”后,禅城已有116个工地与正规油品供应单位签约。如今,每个月均有上百吨柴油从油站出发,直接配送至禅城工地,把劣质油驱逐出市场,也消除了使用“黑油”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油品直供模式还得到了省、市的肯定,目前正在全市五区大力推广。

位于祖庙街道的丰收涌近年整治后,成为中心城区一道亮丽的滨水景观线。/通讯员供图

在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去年禅城多项“气质”指标达到建区以来最优水平。

据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统计,2020年禅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7,同比改善幅度位居全市第一。各项指标比2019年改善17%以上,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评价标准。

近年来,禅城区乃至佛山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污染治理,实现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完成大方向性的转变后,禅城环境质量要再提升,对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推动治气工作进入做细做精阶段。”冯凯鸿说。

为此,“十四五”期间,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将以开展精准防治为思路,要进一步凸显专业团队、科技设备及大数据的作用。

据了解,该部门计划加强微型站及气象点位建设,通过把核心区域划分成网格,大范围布设大气监测微型站,形成系统化监测网络,来进行信息收集、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的工作,以求在气象变化来临前,精确制定污染物削峰方案。

为了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系统,除了布设更多科学监测手段,该部门还计划锤炼出更专业的团队,包括分析团队、巡查团队等在内,从研判、发布指令、实施处理到效果评估总结,形成闭环管理,精准落实污染物峰值下压。

“三个创建”

擘画“十四五”禅城生态发展蓝图

当前,禅城正在加快塑造与万亿城市中心城区相匹配的城市品质,未来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扬帆新征程,接下来,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将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低碳发展示范区、“无废城市”的“三个创建”为抓手,统领禅城生态环境各项工作,持续提升辖区环境质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其中,减污降碳方面,禅城区力争于“十四五”中期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并积极探索达峰后的“近零碳”发展模式,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2020年6月5日,由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主办的2020“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世界环境日暨创建低碳绿色园区启动仪式,在佛山创意产业园内举行。/通讯员供图

建设“无废城市”方面,2020年,禅城区已建立2个危险废物中转站,帮助企业大大降低处置风险,并在祖庙和张槎推行固体废物分类收运集中处置点建设,对制衣布碎等工业固废开展规范化处理,同时在全区大力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接下来,禅城将系统集成固体废物领域相关试点示范经验做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提升固废综合管理水平,为城市“减负”,甚至变废为宝。

要推动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少不了推进产业和企业主动治污,为禅城美好生态打好坚实基础。

过去一年,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结合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逐一深入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开展细致指导服务,同时以“企业承担为主,政府适当奖励”为原则,以奖促治,推动各类重点企业提升治污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通过政企联动,禅城区呈现排污处罚大幅下降、生态指标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禅城去年共计向企业发放大气治理补助资金近500万元,完成深化治理的10家企业年削减VOCs排放量达212吨。

区生态环境部门表示,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接下来将继续秉持“大环保一盘棋”的理念,力求精准出招,对生态环境各种指标开展针对性治理,同时把暖企措施做细做实,实现污染治理和企业帮扶“两手抓”。

难点攻坚 禅城生态铁军屡屡突围

禅城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背后,环保生态部门队伍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

时间回拨至去年2月、3月,区生态环境部门环评科内,工作人员手机天天响个不停。里面传来的不是疫情防控消息或者亲友问候,而是禅城几千家企业发来的各种提问。

当时,禅城启动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核发工作,排污企业必须在限期内办好“环保身份证”。

这项工作专业性强、资料繁杂,在启动阶段,为了打开局面,环评科几名人员做好分工,与近50个村居内的企业人员建起沟通群,打消企业顾虑,贴心提供答疑和指导服务。

进入攻坚时期,该部门引入技术单位,防止黑中介“忽悠”企业;反复宣传发动、制作指导小视频;针对不同行业召开专题培训会……通过多项周到细致的举措,帮助约8500家企业顺利领到“环保身份证”,确保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间接为行业省下了上千万元的“中介代理费”,获得各方热赞。

在治水上,禅城同样任务重、难度大。为按时完成整治任务,区环委办制定包案清单,对各项工程加强督导,工作人员深入城中村、居民社区的网格中,开展了大量的溯源排查工作,摸清管网漏接错接的薄弱环节,逐一改造。

遇到暴雨溢流,原本清澈的河涌容易“黑脸”,这是禅城水体以往的顽症。为此,区环委办联合区环境监测站,去年共出动480人次对黑臭水体进行巡查、采样监测,不断排查污水井溢流等问题。同时,禅城着力实施网格化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建设工作,力争雨季溢流的污水不出河涌。

就像这样,把落点精细至城市各处的“毛细血管”,禅城生态铁军真抓实干,确保水质持续改善,为居民营造舒心放心赏心的水环境。

原标题:去年禅城生态环境多项指标为历年最佳,今年再谋新蓝图

守护水清天蓝 生态铁军再攻坚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林晓平 通讯员林丹云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