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将阅历沉淀成音符,三个老男孩吹响追梦集结号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一连串音符的交织,是七个音阶的高低起伏。但除此以外,音乐还能是什么?

有人认为,音乐是心中意绪的流露,是脑海灵感的激发。有人却相信,音乐是对生活阅历的呼应,当一转瞬发现自己已经30岁、40岁、50岁……的时候,音乐的意义正是那30年、40年、50年……的所有记忆的堆积。

1994年,13岁的苏健成第一次接触吉他。2000年,17岁的房广峰第一次接触贝斯。1998年,12岁的温向廉第一次接触爵士鼓。

2017年,在三水西南街道一个旧厂房里,他们成立优越·音乐窝打击乐培训中心,参与成立西南街道西南电声乐队协会,致力于推广乐器教学,以及践行他们所理解的乐队文化传承。这是三水三个80后老男孩的音乐故事。

音乐作品是内心世界投影

在音乐之路上坚持走下去的人,是幸福与幸运的。

苏健成特别喜欢赵雷与朴树的音乐。赵雷有《成都》,朴树有《清白之年》,他们诠释了民谣音乐人的梦想。

赵雷的民谣,是长不大的孩子,在给姐姐的信中,诉说他流浪过的那些城市街头,想告诉她的那些失落与希望。

朴树的民谣,是还不识人生滋味的年代,在时过境迁之后才发现:“把你的故事对我讲,就让我笑出泪光。”

苏健成说,赵雷的民谣如同喃喃细诉,朴树的民谣则很有悲悯情怀,很有画面感。要是安静地听,那是一种倾听与交流。

对很多人来说,音乐是一个家园,民谣是一种情愫,摇滚是一种力量。

对苏健成来说,音乐是一片汪洋,民谣或摇滚,都是彼岸传来的集结号。

“为什么像是汪洋彼岸传来的集结号?”记者问苏健成。

苏健成说,选择了音乐,就选择了无休止的学习。年轻的时候喜欢重摇滚,因为摇滚有力量,能够宣泄少年特有的狂躁与不安。而年纪渐长经历沉淀人也变得安静,就喜欢上爵士音乐,特别是爵士乐里的BossaNova(即“巴萨诺瓦”)流派。

2020年,苏健成(右一)与伙伴们在三水举行的仲夏音乐会上登台演唱。/受访者供图

巴萨诺瓦是一种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的一种新派爵士乐,简洁轻快,但乐器的音阶或和弦转换的行进方式变幻莫测。乍听之下,往往以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节奏,但瞬息之间,和弦稍经转换,旋律的变化又无迹可寻。

苏健成的话值得玩味。阅历渐长,中年求变,拎出这几个关键词,其实不难看出,这是大多数文艺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影。

而音乐,好比长风吹动,在不同的时刻,在不同的地方,有人看到风吹麦浪,有人看到大海扬波,有人看到林海颠连,有人看到幡旗摇曳。纷纷世相之中,音乐是那亘古不变的喜悦与祥和。

致意Beyond,永不落幕的纪念

苏健成喜欢民谣,但摇滚,才是苏健成音乐的启蒙,是心底的白月光。

1994年,13岁的苏健成第一次接触吉他。那年,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根吉他和弦,就琢磨着怎么让它发出声响。

苏健成找来一个月饼盒,将和弦固定在月饼盒上——金属的震动发出了单调的响声,激发了苏健成心底的好奇。当时,一把便宜的木吉他也要123元,苏健成硬是拿出压岁钱到当时三水最高端的环球商场买了一把。他拿着这把木吉他,敲开了音乐世界的门。

Beyond的歌闯进苏健成的生活。上个世纪90年代,Beyond的歌响遍大街小巷,很多人从模仿他们的歌开始,走上音乐之路。

当时,在音乐圈,有一个说法叫“扒谱”,意思是电声教材稀缺,只能将一首歌重复听上数百遍,将曲谱默记下来并不断修正,最后才能作为模仿练习的教材。

 三个老男孩参与成立西南街道西南电声乐队协会,致力于推广乐器教学

那一首苏健成听了数百遍的歌才终于把曲谱“扒”下来的歌,叫做《光辉岁月》。《光辉岁月》创作于1990年,据说,黄家驹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目睹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并为曼德拉的故事所感动,最后创作了这首带着人文主义关怀色彩的歌曲。

“这首歌旋律动听,歌词感人,是Beyond的歌带我走上音乐之路。”苏健成说,Beyond的歌曲与精神,在他们那代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2008年汶川大地震,苏健成与同伴们创作了一首歌《爱》,希望用歌声慰藉受灾同胞受伤的心灵,歌词有一句:“如果我们还能重逢,一定用所有时间相拥。”每年5月12日,他们仍会重温此歌,纪念当时的热血和热忱。

2020年6月,苏健成参与促成了一件事情,在三水万达广场举办一场纪念黄家驹的校园音乐会。在舞台上,苏健成参与演唱了《灰色轨迹》。那一天,他与他的同伴,与喜欢音乐的人,一起高唱Beyond的歌。

苏健成回忆:“本土的乐队和高校的乐队加起来有近10支。”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推动那次音乐会?”

“因为热爱。”苏健成的回答简直脱口而出。

“那,您认同一个说法,摇滚意味着愤怒与叛逆吗?”记者追问。

“不,愤怒只是摇滚的其中一个标签,摇滚更是一种力量,”在苏健成的眼里,音乐让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变得和谐。有的作品为宣泄情感而生,有的作品为实现商业价值而来,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带着创作者、演唱者与听众的意绪与情感。

黄家驹猝然离世已经快28年,在被平庸与琐屑转眼吞噬的时光洪流里,黄家驹与Beyond宛若一个图腾,在一代人的心中,不曾远离。

一如那些伟大的精神与作品,总会在人间留下的背影、支流与印记。

小心愿大情怀,传承乐队文化

从指间刷出的和弦,见证过每一个摇滚梦的苦辣酸甜。2017年,在摇滚的世界里各自摸爬滚打的三个三水80后,也终于为着一个更坚定的目标而走到一起。

那一年,36岁的苏健成、34岁的房广峰与31岁的温向廉在三水西南街道一个旧厂房里,创立优越·音乐窝打击乐培训中心,他们参与创建西南街道西南电声乐队协会,并以“西南电声乐队协会”作为乐队名字,推动三水本土音乐发展。

“以前组乐队,更多的是享受玩音乐的过程。”苏健成说,后来渐渐觉得,乐队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乐队文化,需要为乐队提供生存的土壤和活动的平台。

“有人玩音乐是纯粹的喜欢。”温向廉是爵士鼓手,他说,在音乐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这样就很满足很开心。

“玩音乐的人也需要舞台,更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房广峰是贝斯手,与苏健成的健谈与温向廉的张扬相比,这个中年男子显得温和,一如贝斯在乐队里的调和作用。

在专访过程中,三个已过而立之年的“老男孩”,带着生活中的阅历,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支乐队里,爵士鼓代表节奏,吉他代表旋律,声音低沉的贝斯极少为人注意,但如果贝斯缺位,爵士鼓的节奏与吉他的旋律就无法协奏——音乐也就空泛乏味,失去灵魂。

爵士鼓、吉他与贝斯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类社会的投影。生活中,有人张扬,有人沉默,有人愤怒,有人平和,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把他们联系到一起。

“我身边玩音乐的人,都相对木讷,闷骚,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夹Bank’,就变得很有默契,舞台上的交流,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扬手,就能会意。”苏健成说,音乐教会他们包容。而包容,让他们的音乐之路走得更远。

两年后的2019年,三人所在的西南电声乐队协会与其他四支三水本土乐队共同承办了一场三水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音乐会《光阴的故事》。

这次音乐会十分盛大,三水五支本土乐队组成一支临时演出队伍,每演唱一支歌曲,都结合歌曲实际搭配最适合的乐手。为此,这近20名乐手提前近八个月开始排练。

“平时我们不同乐队有不同的风格、理念,甚至分歧,但音乐是没有界限的。”苏健成说,音乐会《光阴的故事》 正是希望从形式上打破乐队的束缚,以最高的水平来演绎三水音乐人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也许,这正是苏健成他们所理解的乐队文化,以及所践行的乐队文化传承。

不过,音乐人的心中,大概还有更为纯粹的相信,更为炽热的渴望。比如,每年五月,乐团五月天与歌迷的约定。

2020年5月最后一天,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突然好想见到你》如期而至。与往年一票难求不同,画面中只有空无一人的万人体育场。主唱阿信解释了这次演出的由来:

“我们几乎是罗列了所有不可能的事物,与最不可能执行的方式,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就选择了那些,一样都没漏掉。就像你们看到的,舞台、灯光、荧光棒……整个团队伙伴,没有人质疑过一句,我们在一个空荡荡的体育馆,整进那么多东西到底要给谁看?因为我们都相信,你会在这里。”

对每一个音乐人来说,音乐不仅是对个人隐秘世界的追寻,还有与听众的不期而遇。

对话

记者:这几年,你们为三水本地音乐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西南电声乐队协会:近几年主要通过举办公益音乐会来推广三水本土音乐。2018年6月,联合三水团区委举办《纪念家驹青年音乐会》;2018年8月,联合三水青年之家举办《优越音乐窝青年民谣音乐会》;2018年10月,举办首届打击乐专题音乐会《我是鼓手》。

此外,还举办《出发吧,一起去旅行》民谣专题公益音乐会,到校园开展公益课《中心小学音乐分享课》,以及组织三水本土高校乐队举办《仲夏音乐会》等。

记者: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西南电声乐队协会:以前玩乐队,更多的是享受玩音乐的过程,图个自己开心就好。但十多年过去了,发现玩乐队的人越来越少,才明白乐队文化需要传承。我们相信,热爱音乐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把精力集中在音乐教育与乐队文化传承。

推广乐器教育和搭建演出平台,是我们理解的最好的传承方式。通过学习音乐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乐手,提供排练器材和场地,我们还每年组织各类音乐会为乐队搭建演出平台。

自白

 苏健成(左)、温向廉(中)、房广峰(右)在排练。

有一些玩音乐的人木讷于言,但是只要我们在舞台上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这是音乐的魅力,音乐是唱作人与世界对话的隐秘桥梁。 ——苏健成,擅长吉他和爵士鼓

舞台是每个音乐人的渴望,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房广峰,擅长贝斯

座右铭:不是为了solo,纯粹是为了音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温向廉,擅长爵士鼓

原标题:将阅历沉淀成音符,三个老男孩吹响追梦集结号

一切为了与听众最美的相遇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杨立韵 

图|记者王澍(除署名外)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