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做个精明消费者 识破套路不掉坑

消费者在消费时,时常爽快地大手一挥,快感满满。但是,如果没有看清不法商家背后的套路和陷阱,消费者的一时爽快往往容易留下后顾之忧。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天,三水消费者开启吐槽模式,盘点消费路上踩过的“坑”。针对这些消费陷阱,记者采访三水区市场监管部门,为你送上一份干货满满的“消费避坑指南”。

消费陷阱1

预付款:掏钱容易退钱难

预付款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模式,广泛应用在服务行业,消费者通过预先付费,整存零取地享受服务或获得额外优惠。但如果商家出现经营变故或消费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容易陷入被动境地。

去年,三水区共收到预付款消费相关投诉286宗,主要涉及教育机构、健身房和美容美发等行业。预付款时,消费者最怕商家倒闭、跑路,自己的钱打了水漂。消费者张女士就赶上了这样的糟心事。

三水市民张女士2019年在某美容院办了一张2000元的美容卡,可用20次,她仅用了不到10次,就遇上疫情,美容店关门了。后期不少美容店陆续开业,但这家一直不见营业,电话也无人接听。张女士后来得知,这家店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很可能无法继续营业了。她将该商家投诉至市监部门,希望得到解决。

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者吐槽,自己预订了旅游线路或宾馆,因担心疫情要求取消,有些商家退费,有些商家不给退。还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受疫情影响将线下课程改为线上,课程未能全部完成,消费者不认可授课方式,要求退费等。

部门支招

严选商家谨慎充值

消费者应谨慎选择商家,消费前先了解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度,尽量选择经营状况较好、服务质量佳、诚信度高的商家,理性地看待商家广告和口头承诺,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充值金额不宜过大,谨慎选择金额大、服务期限长的预付款消费,科学理性地进行预付款充值,充值金额不宜过多,避免承担过大的风险。

保存发票证据。办理预付卡时,一定要索要票据,妥善保管好发票和消费凭证,便于日后维权。对于大额预付款消费,要注意每次消费后核对余额动态,以防卡内余额缺失。

消费陷阱2

房屋类:我的房子难做主

去年,佛山市发布《2020年全市消费维权投诉举报统计分析的通报》,全年商品类投诉中,房屋类投诉量位居第一。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购房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都处于弱势地位,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不足。加上个别开发商、装修公司为追求商业利益虚假宣传,或不履行合同,导致纠纷频发。

去年10月,市民何女士在三水区某楼盘验收时,发现自己房屋的厨房地柜储藏空间被封闭、卫生间存在积水、吊顶下垂等问题,商家同意整改但一直没有整改好。何女士无奈将该楼盘投诉至市监部门进行协调。

“买房收楼本是一件开开心心的事,觉得看到这么多问题,我的房子自己却做不了主,真是难受。”何女士说。

据统计,2019年全区房地产方面的投诉共441宗,数量比上年上升39%。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定金退还和虚假宣传两大方面。消费者吐槽,有的地产商涉嫌虚假广告宣传,房子实际居住属性与其宣传内容有本质区别、销售人员虚假宣传地铁及其他配套设施,误导消费者下定。

与此同时,装修装饰方面的投诉也居高不下,共203宗,数量比上年上升25%。主要涉及装修公司工程进度慢、装修公司卷款跑路、装修建材公司误导消费者签订合同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后无法维权等。

部门支招 

面对广告 拨雾看花

消费者应注意理性面对广告,广告中不可以出现“第一”“最”等极端形容词,如发现上述问题应保持高度警惕。

要去现场实地考察,核实广告内容。同时保留好所有的宣传单、广告,并用相机拍下地产商开发的楼盘,以作日后维权的证据。

认真核实广告内容是否包含在合同中,对未来景观的效果图和文字、配套设施的承诺等可作为合同的附件写入合同,以防止与承诺不符的现象发生。

针对房屋装修问题,消费者选购装修服务和建材商品的时候要选择信誉可靠、质量过硬的商家,查验其证照和资质等级证书是否齐全。

消费陷阱3

保健品:老人最易被忽悠

长期以来,各种“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和器械盯上老年人的钱包,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欺骗老年人购买昂贵的产品,造成老年人的经济损失,让家属头疼不已。

在三水区市监部门受理的违法广告举报中,举报数量最多的是医疗广告、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广告,虚假宣传方式以“专家”讲座、“名医”义诊、“患者”现身说法等为主。

不久前,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接到一位78岁老人王婆婆的投诉。春节期间,由于听信销售人员的推荐和不满意可退款的承诺,王婆婆购买了5000元保健品,服用后觉得保健品无效却退不了款。于是,王婆婆向消委会寻求帮助。

王婆婆家住西南街道,患胃病和高血压多年。春节期间,她到外地亲戚家拜年。在亲戚家楼下的药店购买高血压药时,药店销售人员向她推荐了一种保健品,宣传可以治好胃病,并承诺不满意可以退款。

多年来,王婆婆深受胃病折磨,即使多方求医也无法痊愈。当日,她花了5000元钱购买5盒保健品。服用3周以后,王婆婆的胃病症状依然无法减轻。后来,她找到药店工作人员,要求兑现“不满意可以退款”的承诺,但药店以销售人员不在当地为由不予退货。

近年来,一些消费者通过流动讲座购买保健品,由于跨地域、涉及环节多、经营者身份不明等原因,投诉纠纷往往难以解决。部分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追求健康心切,经受不住违法广告宣传的误导,食用或使用保健品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耽误了治疗时机。

部门支招

理性消费 拒绝“三无”

首先,不要轻信广告和推销人的说辞。这些广告和说辞都有夸大和不真实的成分,切勿轻易上当受骗。

其次,要查看资质。看有无证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应到证照齐全的销售场所购买保健品,坚决不到无证照经营场所购买。

第三,购买时要三思。虽然有的保健品可以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有时也可以作为疾病治疗的辅助用品,但不能代替药品。如果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服用,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所以,保健品除了要加强有效监管,还需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原标题:“3·15”三水区市监部门为你送上这份“避坑指南”

做个精明消费者 识破套路不掉坑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吴昱萱 通讯员冯思洁

制图|罗灿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