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日,佛山又多了一张新名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月14日,副市长葛承书代表佛山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接过生态环境部授牌,佛山成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摘取这块“国字号”招牌,其背后,不仅是多年来佛山城市环境“颜值”的逐年提升,更是一座工业大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之路。

蓝天白云下的佛山新城绿水环绕。/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制度先行 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夯实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末时节,禅城区鄱阳环村涌缓缓流淌,岸边的绿树倒映水中,昔日的河涌经过整治,水质持续改善,沿线还建设了慢行步道及滨水长廊,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好去处。

一城秀水造福一方百姓。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是佛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佛山明确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实施《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

经过多年努力,顺德、高明两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佛山陆续摘下“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殊荣,走出一条工业大城的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之路。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支撑。早在2012年,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于2020年更名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委员会双主任,五区党委政府及39个市有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构建出一套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到20%以上。

多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环保责任制考核,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职能部门统筹监管、各司其职,市、区、镇统一部署、三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这有效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工作,使生态文明参与经济建设全过程,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共赢,佛山特色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夯实。

绿色转型 生态产品亮彩纷呈

走进蒙娜丽莎陶瓷薄板示范车间,绿色通道干净整洁,一块块大规格陶瓷薄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末端进行打包装箱。数据显示,与传统陶瓷相比,陶瓷薄板使用的原材料节约50%,综合能耗对比节约50%以上,烟尘排放减少64%以上。

不仅在陶瓷行业,佛山以污染攻坚战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进传统行业改造。据统计,全市共完成63家陶瓷企业、19家玻璃企业、225家铝型材企业清洁能源改造。

追求绿色发展的佛山,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2019年,佛山整合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海桑基鱼塘田园公园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型国家生态公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自然生态文明典范,同年成功申报国家生态公园。2020年,“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取殊荣、也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历史文化遗存最多的项目。“十三五”期间,佛山新增造林4714公顷、绿化11.3万亩、公园绿地864公顷、碧道130公里,在全国首创推行河心岛“岛长制”,推进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提升中,居住环境也是关键一环。2018年以来,全市村级工业园改造共整理土地15.1万亩,新建在建厂房超过2500万平方米,形成一批品质高、生态优的创新产业园载体。

同时,佛山启动“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五区并进,空间范围扩展至116个重点村居,初步形成了“点上有精品、沿线连成景”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动佛山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公交车实现新能源化,佛山氢能源公交车数量全国排名第一,打造出“全民共享、全龄友好”的慢行交通体系,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不断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更是全面提升。

污染防治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今年2月,佛山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生态环境领域重点目标和任务,释放出佛山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信号。

过去五年来,全市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喜人成绩。在打好蓝天保卫战上,佛山依托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为平台,强化部门协同治理效能,建立多部门、多层级联防联控机制。在能源结构上,全市持续开展电力、陶瓷和铝型材等重点行业及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提升治理,推进禁燃区高污染燃料设施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

针对移动源,佛山首创“环保取证、公安处罚”模式,应用黑烟车电子抓拍、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固定遥感监测等新技术手段,成为移动污染源监管的全国样板;创新推广非道路移动机械工地油品直送模式全覆盖,实现正规油品从源头配送到工地作业使用的全链条管控。

近年来,佛山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优良天数比例达91%,六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位。

在打好碧水攻坚战上,佛山深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五年规划-三年计划-年度方案”治水体系,构建“党委统揽全局、政府推动落实、人大全面监督、政协参政议政”同向发力治污新格局。

佛山坚持“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相结合,坚持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内源“四源共治”,突出精准治水; 坚持合作共赢,推进与广州、肇庆、清远等城市联防联治机制。近年来,佛山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西江、北江等干流佛山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已成为珠三角优质饮用水源,为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供水达460万吨/天,惠及市外800余万人。

十年砥砺,一朝蝶变。获得“国字号”生态名片的这座制造业大市,正以坚定的信心,为中国探索出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稳步迈向生态、绿色、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嘉慧

编辑|林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