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南海:公共艺术开启城市品质时代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她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彰显城市个性形象和品质内涵。

1月16日,在千灯湖活水公园这件巨大的艺术品中,以“共生的景观”为主题的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惊艳亮相,展期持续至4月16日。25名国内外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带来22件(组)作品,为市民献上艺术盛宴。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景观美学的勃兴,城市艺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届公共艺术展是南海推出“南海·蓝海”新城市标识后的首场高水平艺术大展,展现出一个工业强区对“产城景人文”和谐共融、城市功能品质提档进阶的创新追求。

在南海提出建设“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打造引领未来发展城市新空间的规划背景下,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摄影大赛也于同日启动,鼓励市民用镜头捕捉南海温情、和谐、活力、幸福的城市质感,诠释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新形象、新气质。

共生  

公共艺术嵌入大众生活

公众是公共艺术的受众,也是核心,如何让艺术从“小众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公众能够欣赏并亲身参与的艺术形式,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装点公共空间、提升公众美学修养,是公共艺术领域努力的方向。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策展人胡斌表示,本次展览作品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希望与在地景观和社区环境共生共长,从而形成流动的又趋向多元的新生态。

这种共生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选材、形态、文化寓意具有在地性,且增强了公众参与度。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作品在选材上使用镜面元素,大沥盛产的铝材、不锈钢以及佛山陶瓷等材料被制作成艺术品。如孙佳兴的作品《无尽的未来》、国外艺术家若瑟·狄莫的作品《你越想忘记,你就会记得越好》等大量采用镜面,将周边的人群、高楼、绿地、树木映射其中,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共存共生的关系。”作品《契合》创作者傅中望说,他的作品采用榫卯结构连接铜和不锈钢,其中不锈钢镜面反射城市景观,既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也是城市与作品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契合。

傅中望作品《契合》

还有不少作品将公众的参与作为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江山的作品《与共2021-礼物》源自他发起的“与共”艺术计划,通过取材自120个县区的泥土烧成花盆,并利用二维码介绍每一份泥土的故事。万朵云的作品《纸玩具》将剪纸元素加入滑梯和秋千的实用功能,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艺术品。杨光的作品《绿荫下》巧妙利用公园的树木和镬耳屋造型元素构筑一个供人作息的空间。

江山作品《与共2021-礼物》

万朵云作品《纸玩具》

作为连接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未来理想的公共艺术,南海文化元素被大量运用。段俊豪的作品《黄金时代》在草地上竖起一个巨型牌坊,用回收的铝材做成,细节处做工十分精致,展现了南海的产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崔译的作品《日光·倚江傍海》将龙舟和剪纸的视觉造型与旧改遗留的回收钢筋结合,呈现工业和自然的转换关系。无一工作室的作品《击!》用八个手掌诠释了功夫形象,成为交互趣味的装置艺术。

段俊豪作品《黄金时代》

崔译作品《日光·倚江傍海》

“渔民的船长了翅膀,要飞起来啦!”在付军胜的作品《飞船》前,7岁的刘烨向妈妈讲述了他对作品的理解。

南海与水结缘,西樵山下的桑基鱼塘孕育了富庶的珠江文明,佛山桑园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让南海得以站在岭南文化的C位,成为文化自信之源,而今插上翅膀的船也在逐梦飞翔。

蚁潮作品《海·纳》

景观  

以文化人塑造城市精神

中外艺术家的22件公共艺术品为什么选择在南海千灯湖展出?

“千灯湖本身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表示,公共艺术作品展示需要一个场域,而公共艺术也在讲述这个城市的故事,反哺城市精神的塑造,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选择。

周末的千灯湖一派阳光欢乐的景象,人们在草地上露营,帐篷就搭在艺术品旁,恰是一幅“在城市游山玩水,在公园工作生活”的美景。

桂城街道办事处主任余辉表示,桂城以文化赋能产业、以文化增色城建、以文化涵养精神、以文化串联城旅,不久前获评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公园城市典范。

南海现代化建设,是人与环境、人与人、历史与当下、过去与未来重新建构与连接的过程。而城市的温度恰恰凝结于如公共艺术般兼具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文化形式中。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指出,一座城市只有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代代延续,城市精神的基石才能得以稳固。

南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孕育出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等历史名人,也是“龙狮源地、飞鸿故里”“粤剧摇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的所在地,塑造了“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团结奋进、脚踏实地”的南海精神。

近年来,南海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有为馆、建川博物馆综合体等高水平体育艺术场馆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社区体育公园、智慧图书馆遍布镇街村居。在此基础上,围绕“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广佛同城先行区、人文生态宜居区”的定位,南海正以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释放全域旅游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效应,提出建设“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七湖”各具特色,分别为桂城的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西樵的听音湖,丹灶的仙湖,狮山的博爱湖,里水的里湖。

近期,在推出“南海·蓝海”城市新标识基础上,南海提出“南海之蓝 其爱熠熠”的口号。其中,“蓝”是湖泊之蓝、城市之蓝图、制造之蓝领、科创之活力,生态之蓝天;“其爱熠熠”为“7211”谐音,指代“七湖两湾一站一园”,同时展现南海温情、和谐、活力、幸福的城市质感。随着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摄影大赛的启动,这一片区的烟火故事也将随着镜头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涵养与气质对每一个生活其间的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也是我们心中的精神与希望。”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表示,希望通过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南海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让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中,让艺术美引领公众审美修养的提升,带动整个城市的活力,彰显南海的精神文化和城市魅力,提升南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管怀宾作品《渡园》

记者观察

城市活力,艺术何为?

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体表达,关键属性是公众性,首先要匹配生长于斯的城市和人民。

当前,南海开启“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新征程,全区上下呈现激昂向上、马力全开的奋进姿态——村改万亩奔腾、大项目开工如火如荼,一个个面向未来更具创新活力的城市空间正在七大镇街酝酿重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海提出要聚力大文化格局构建,持续绽放百年古郡新魅力。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锻造新时代南海精神,公共艺术可谓大有可为。

回归到生活层面,公共艺术激活的城市空间,堪称承载美育功能的“美术馆”,是一颗植入城市生活土壤的“种子”。

千灯湖就是南海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品。一条从山到水的水系景观为城市中轴线,既突出表现岭南风光的水乡特色,又充分体现“自然·人·社会”的主题。晚上1300余盏景观灯点亮夜空,广场舞爱好者、轮滑拥趸、民谣音乐人、游船的情侣在此各得其所,远眺便是数栋“亿元楼”积聚矗立,与文化地标魁星阁遥遥相望,让桂城散发出具有现代化活力的都市情调,随之而来的更是人才的积聚、总部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发展的年轻态。

艺术对城市创意的推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放眼全球,城市公共艺术常常是游客的“朝圣地”,象征着城市的人文水平与美学修养。为世人所熟知的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雕像、罗马城的“母狼育婴”雕塑,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不久前,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站内佛山文化展示成为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让地铁也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点。

剖析以上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美好的公共艺术让创意与城市的建筑结合、基础公共设施和城市的生活方式结合、艺术深意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这些作品讲述了城市的故事,造就了新的空间需求和生活观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整体结构和原有的发展模式。

文化艺术之于社会,好比眉毛之于脸面。眉毛虽以“五官”为名,却不能起到让人吃饱看清的作用,但如果一张脸上没有眉毛,又成何体统?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在奔向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幸福生活之路上,公共艺术显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连接日常生活与城市情怀,打开通往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让南海诉说梦想,让人们爱上南海。

来源丨佛山日报

文、图丨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 实习生梁文伟 通讯员南宣、桂宣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