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中成药业:古方正药济世 筑就不朽传奇

佛山素有“岭南药祖”“岭南成药发祥地”之誉。明清时期,佛山豆豉巷是岭南地区参药行店铺的集中地。清乾隆年间,仅200米的豆豉巷中就有27家药店。当时佛山制药店铺近百家,百年老字号达30多家。至今,陈李济、李众胜堂、黄祥华、冯了性等中医药老字号仍蜚声中外。

中医药作为古代佛山的重要产业,它的形成与兴盛离不开佛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优势,也离不开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的培育,更离不开医药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成药传世

地理优越精心培育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逐步发展成为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等行业的中心。

佛山中成药的创始,多是从个体作坊开始,然后逐渐发展壮大。如佛山“梁仲弘祖铺”创建于明代。据载,梁仲弘在佛山镇朝市街行医,研制出几种成药蜡丸在医馆出售,其中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抱龙丸”颇受欢迎。由于南方气候潮湿,不易保存,他又发明了以蚬壳盛药、外封以蜡的早期药丸,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使蜡丸广为普及,闻名天下。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广中抱龙丸为天下所贵”。

清嘉庆至光绪的百年间,由于粤汉、广兰铁路尚未兴建,各省货客、货船及办庄聚集佛山,佛山成为国内商业重镇,其旺盛繁荣甚至超过广州。中成药便于携带,普通百姓乐于使用,销路甚广;中成药本小利大,商家也乐于开发,许多名医纷纷创制成药。因此,佛山中成药增添了许多知名品牌,如黄祥华如意油、马百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李众胜堂保济丸等著名老字号,以及人和堂、梁财信、迁善堂、葆芝堂、李广海等40多家著名字号。

类似的知名品牌在佛山不断出现,药业不断发展,佛山便有了“岭南成药之乡”等美誉。据《佛山忠义乡志·实业志》载,光绪年间佛山有参茸店数家,生药材店10多家,熟药店40多家,西土药材行数家。20世纪前,凭借水运优势,佛山北胜街一直是各省药材的交易中心。

如今,穿越数百年风雨,佛山中成药业依然繁盛,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专科以及跌打药酒药油等声名远扬。

成药传奇

同心济世经久不衰

佛山成药老字号众多,在数百年的时光中,在口口相传中,衍生出许多传奇故事。

创立于明代的陈李济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我国三大中成药店,是广东乃至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品牌之一,400多年经久不衰。

“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陈李济创业之初即以“同心济世”为宗旨,坚守古方正药之“正”。于此,陈李济在海内外享有“古方正药”的盛誉。

陈李济的创立过程,见于地方志记载:“南海河清乡人陈体全者,家贫,母病瘫,三年不愈。体全露祷西樵山,凡五十余夜,遇采药翁出篮中草一茎,方书一卷,授之曰:‘嘉子纯孝,草可疗母疾,方书习之,一生衣食勿虑也。然利济之心不可忘。’”陈体全按方治愈母亲后,勤读方书,成为知名医者。后授徒西樵人李升佐,两人合伙创立“陈李济”。

陈李济开张后,研制了各种“古方正药”,生意兴隆。据说,同治皇帝因患病试服广州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果然奏效。同治皇帝大喜,遂赐“杏和堂”三字。“杏和堂”后注册成商标,沿用至今。

几百年来,陈李济生产的中成药众多,其中著名的苏合丸、大活络丸、益母丸、宁坤丸等都是蜡壳丸。据说蜡壳丸可以保留百年而不变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工艺作为文化遗产拍成纪录片,向世界推广。

去过佛山岭南天地游玩的人,对青砖高墙的龙塘诗社旧址大都会印象深刻。龙塘诗社,便是清末民初时期李众胜堂药铺的后花园。

李众胜堂药行,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李兆基创办于当时的佛山镇,主要生产保济丸、保胜油、保和茶等中成药,远近闻名。而保济丸更是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著名的常用药。李兆基经常参加佛山著名诗社龙塘诗社的活动,常邀集诗社成员雅聚,在一定程度上也宣传推广了李众胜堂。

李众胜堂。/资料图片

佛山著名的成药老字号还有黄祥华、冯了性、梁仲弘、马百良、保滋堂、源吉林等,这些老字号还流传有众多“神方”传说典故。如李众胜堂的夜梦吕祖吕纯阳教授药方,创制“普济丸”;黄祥华的白衣庵老尼传授药方,后研制熬炼成药油;冯了性的高僧私授秘方,获赐法号“了性”等。有的掌故的真实性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已难以考证,但无不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已成为佛山中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成药传播

声名远扬远销海外

佛山中成药声名远扬,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蜡丸更在明清时期就传播到全国各地。佛山中成药传播有多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活跃在内地市场的“广帮”商人,例如天津的“广帮”北上时常带去各种良药,如陈李济苏合丸、黄祥华如意油、李众胜堂保济丸、冯了性药酒等,回程再带上北方物产,买卖南北物资获利。

另一种方式是在外地开设联号。如陈李济在上海、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等地有分店,佛山梁财信则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设店等。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各地广招代理。

由于广东成药声名远扬,国内不少地方专设广东药庄,代理销售各个厂家的成药。此外,有的药店还通过邮购推销,如佛山梁家园少林膏药在全国发展的代理客户逾万家,每日发出包裹七八十件,可见销量之大。

近代大批广东和福建人出洋,在国外逐渐形成华侨聚居区,于是中药的海外需求大为增加。香港在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起来,在对外贸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很多佛山药号到香港开设分支以促外销,如黄祥华太和堂、黄慎昌、李众胜堂、芝兰轩、源吉林、黄仁广、迁善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实行公私合营时,这些老字号的后人分支仍在香港、澳门等地继续经营,延续至今。

佛山中成药业的发展与佛山的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也反映出当时佛山的商业文化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经营手法,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宣传了佛山中医药文化。

佛山的中医药,注定是岭南医药学史中的重要篇章。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

绘图/佛山日报记者黄国鸿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