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文会里嫁娶屋:展示岭南婚俗文化 承载新人美好回忆

“文会里嫁娶屋”坐落于禅城区文会里36号、38号、40号,隐藏在岭南天地古色古香的小街巷内,是不少人来佛山旅游的打卡点之一。

“文会里嫁娶屋”始建于清初的杨氏家族宅第建筑群,清中叶后逐渐作为固定的嫁娶屋出租用,直至民国初年。文会里嫁娶屋于201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代发展,嫁娶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只有文会里嫁娶屋保留完整,成为展示岭南婚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历经百年风雨的嫁娶屋依旧充满魅力。

2019年,嫁娶屋举行集体婚礼。(资料图片)/通讯员供图

建筑 

研究婚嫁文化的好载体

走进嫁娶屋,只见大门贴着一副“百年好合”的对联,写着“连理枝喜结大地,比翼鸟欢翔长天”。一进门,就能看到木门上贴着两个大大的“囍”字, 浓浓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

嫁娶屋正面主体建筑为依纵轴线排列头门、二进大厅、三进居室及后院等组成。这些建筑均为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墙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占地面积350平方米。

头门是“回”字式门面,前檐下是大片装饰砖雕,有光洁的水磨青砖墙体;门前有整齐的石砌台阶,彰显华贵气势。头进门厅亦称轿厅,作婚礼时停轿之用。头门后是天井地堂,可搭棚唱戏。二进大厅宽敞雅致,是婚礼喜筵布席的客厅和餐厅,左右以隔扇间为小客厅。

三进居室虽为住宅布局,但经过业主的装饰处理,作为婚嫁的拜堂偏厅以及新房。进入三进的内堂依然能感受到举办传统中式婚礼的浓厚氛围。内堂作为偏厅,主要用作拜堂成亲后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向长辈奉茶之地。内堂两侧则被设计为主要的居室,包括洞房及父母房。办完婚事之后,新婚夫妇就告别嫁娶屋,回到自己的家中过日子。

修缮后的嫁娶屋还原了嫁娶屋的原貌,更好地凸显了传统岭南建筑的特色。整个建筑使用了硬山顶配镬耳式封火山墙,还有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砖雕和木雕。每一处建筑装饰,都显示出别样的雅致。

文会里嫁娶屋是佛山现存最完整、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嫁娶屋群组,是研究岭南独特建筑类型——婚嫁文化建筑的活化石,对研究明清至近代佛山的商业贸易、城镇建设、建筑艺术、社会面貌、婚嫁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嫁娶屋内的拜堂厅。/通讯员供图

民俗

出租办喜事的热门场所

据记载,在清乾隆时期(1736年~1796年),佛山镇居民已有10万户,人口达40多万人。除了少数富户有镬耳大屋,中产人家有三间两廊居室外,多数人居住在狭窄的竹筒屋里,还有不少是无房户。

嫁娶时,无房户该怎么处理?佛山人认为,婚嫁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大喜事,因此特别注重排场,尽量办得热闹风光。无房户要将婚事办得热闹,就只能租屋。

“作为当时商品经济的衍生物,嫁娶屋由此应运而生。一些大户人家以大型宅第充当嫁娶屋,作为专供出租办喜事的场所。该场所的租期为两到三天不等,颇受主事者欢迎。”佛山民俗学家余婉韶说。

此外,嫁娶屋的后人为了改善生活,便置备或租用了花轿、大床、帐被等婚礼用具,连同房屋出租一起作为嫁娶屋。谈好租金后,举办婚礼的主人家便可进入嫁娶屋作准备,如布置新房、悬挂喜幛、筹备婚宴、请花轿等。然后请大妗姐来发请柬,组织迎亲、布置拜堂、开厨办酒席、新婚夫妇入洞房等。

嫁娶屋由于设有婚礼习俗仪式所需的各种仪仗与设备,为婚礼提供全套专业服务,婚俗中脱洽、开厨、上字、上头、安床、迎亲、奉神、祭祖、拜堂、宴客、踏房、洞房、出堂、回门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礼仪都可以集中在一处完成,既循规蹈矩热热闹闹地传承一切礼仪,又节省了主人家和新人的不少时间和精力,所以嫁娶屋这种特殊的婚礼排场和仪式,在当时佛山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很快就受到了劳动大众及中产阶级的欢迎,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在镇内长生树、居仁里、塔坡街等多处成行成市地发展起来,衍变成佛山的一种特殊婚俗,一直盛行至民国中后期,成为佛山一道非常独特的民俗风景。

嫁娶屋内的花轿。/佛山日报记者黄瑶摄

现状

受欢迎的新人领证之地

如今,文会里嫁娶屋长期对公众开放参观,让公众能够了解百年前岭南文化及婚俗特色。此外,为了传承与发扬传统岭南婚礼习俗、打造具有真实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体验,岭南天地自2013年起定期开放嫁娶屋举办中式集体婚礼盛事,活动推出以来收获社会各界良好口碑。

新人在文会里嫁娶屋中体验穿喜服、坐花轿、踢轿门、跨火盆、拜高堂等这些平时只有在电影场景里才能看到的岭南传统婚礼仪式,更有大妗姐、好命公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人物助阵。各地新人积极前来参与集体婚礼,印证了新一代年轻人对岭南天地传承保育传统文化的认可。

在活化嫁娶屋文物建筑方面,除了举行传统中式集体婚礼之外,岭南天地更联合佛山市民政局,在嫁娶屋旁长期设立禅城区特约结婚登记处,让新人们能在充满文化韵味的嫁娶屋中喜结连理,成为历年来佛山最热门的领证地点。

梁小姐和吴先生于2017年在岭南天地结缘,2019年他们选择在这里完成人生大事。梁小姐说:“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识,又在这里结婚,以后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回忆。”

流传故事

有情人终成眷属

清代嘉庆末年,粤北一处山沟里,一年洪灾三年旱,顽石连山地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令望天吃饭的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前寨的小伙子林龙与后寨的姑娘蔡凤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眼看生活无法再支撑下去,林龙、蔡凤萌生了外出打拼的念头,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一起来到了佛山。

几经周折,林龙在镇南的冶铁炉户找了份铸造工,蔡凤在镇北的土布作坊找了份织布工,工作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每日工作10多个小时,住的是作坊内堆满货物的集体宿舍。姑娘和小伙子暗下决心,努力工作,希望开创幸福的生活,为此更坚定了彼此对爱情的忠贞信念。

一年后,心灵手巧的姑娘成为了熟练的织布技工,长得更加亭亭玉立。岂料,50多岁的老板早已对她虎视眈眈,企图逼她为妾,还经常隔三岔五地纠缠姑娘。姑娘不为所动,并义正词严地表白自己早有心上人。

有姐妹劝说:“你与龙哥婚约已定,不如及早举行婚礼,将夫妻关系法定下来,阴险歹毒之人便无法得逞了。”在姐妹们的护送下,蔡凤随即找到了林龙,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两人都同意了“事急马行田”的办法。但远离家乡和亲人,在佛山又无住所,怎样举行婚礼呢?一时间急坏了这对小情人。

话说佛山镇福贤路文会里有几间大屋(现禅城区文会里36、38、40号),原是建于清初的杨氏聚居宅第。当时,杨氏不少族人早已外出发展,几间富丽堂皇的大屋空置着,业主看到当时佛山不少受居住条件所限的家庭,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工”无法铺张婚礼排场的迫切需求,于是决定按照婚礼习俗,配备各种礼仪用品,组织媒人、堂倌、酒使、厨师、轿夫、乐手、杂工等队伍,将老屋大肆装修,布置成礼堂、洞房、客房、宴席、戏台、厨房等婚礼用场,提供婚礼全套服务。这样不但可以成全有情人百年好合的美事,也可以从中收得比出租房屋高出数倍的回报,可谓两全其美。

林龙和蔡凤得知文会里开了间嫁娶屋,婚礼的各种行当应有尽有,于是满心欢喜地来到嫁娶屋,择了个良辰吉日。随后,蔡凤暂时寄居在一名本地工友家中,林龙则请假回了趟家乡,把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和亲友接到佛山,也邀请了双方在佛山兄弟姐妹般的工友,在嫁娶屋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在双方父母与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俩百般恩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落户佛山,生儿育女,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文/佛山日报记者黄瑶 通讯员梁雪欣

编辑/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