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三水农谚:口口相传科普书 指导农事有智慧

三水的农谚,你听过多少?又能说出几句?

三水农谚,是李仲华年青时代的一种生活流行语。

2009年2月,三水农谚入选三水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更名为“佛山水乡农谚”,代表性传承人正是李仲华。

如今,听着年逾古稀的李仲华讲述三水农谚的故事,能感受到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丰满有趣、不舍远去。

李仲华。/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摄

“看天吃饭”年代的技术支撑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固定语句。简单通俗的语言,以口头传播的模式,反映出一个道理或一种有实质意义的规律。

农谚是谚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口传心授下来的民间文化,不知谁人创作,但以口头形式世世代代流传到今天,可用以指导农事、预测天气与收成等。

“在以前‘看天吃饭’的年代,农谚特别重要。”李仲华说,在结合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三水农谚与本地气候、地理、方言、经验特点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句句朗朗上口、口口相传的顺口溜。

比如,“高田插到处暑,低田插到白露”,是指晚季插田(农事)的时限;“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指的是只要在寒露节气时连日刮北风,当年的稻谷就会减产;“霜降望禾黄”,意思是霜降节气过后稻谷就要成熟了,要做好收割的准备工作。

三水最为显著的自然风貌是三江汇流,因此大多数农谚也与江水有关。

“初三十八,高低尽刮”,意思是农历初三和十八,江边的高处和低处都会因潮水上涨而淹没。三水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水涨退与大海潮汐直接相关。每月初一和十五是大海涨潮的日子,上涨的海水通过河道涨到三水,而初三和十八是潮水位最高的两天。

“东闪雨重重,西闪热头红,南闪北江水,北闪好南风”,这是判断北江天气的农谚。大致意思为:如果闪电在东边,将会雨水连连;闪电在西边,则是大好天气;闪电在南边,预示北江将有洪水和涨潮;闪电在北边,则会刮凉爽的南风。

音律和谐、合辙押韵、简短易记的三水农谚,像是一本农事科普书。

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三水农场的“育苗工厂”内,一盘盘绿油油的冬瓜苗挺拔地站在苗床上。

判断局部天气更准确

“大家都没想到,我这个从城里(当时的西南)来的年轻人,会这么多农谚。”李仲华当年在乐平某生产大队科技组当知青时,因为会用农谚准确判断天气并指导农事,让村民少做很多无用功,大家都很喜欢跟他搭档。

有一次,离晒谷场不远处的地方下起了雨,眼看着乌云和雨快要飘过来,村民便打算赶紧把稻谷都收起来。这时,李仲华果断地说:“不用怕,不用收,雨肯定不会过来我们这边的。”

果不其然,雨很“听话”,没有在当地降落。

三水农谚看似简单、缺乏严谨,实则有其科学合理之处。只要观察准确,多数情况下都能通过农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时至今日,虽然有了卫星的监测、气象台的预报,但仍有不少人凭经验、用谚语来预测天气。

李仲华认为,从整体上来说,卫星监测更具科学性;但就局部而言,以身边细微的物象等变化进行判断有时会更快、更准确。同时,他提出,随着时间推移,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排除要对原有的农谚进行修正。

当被问到是否会创作农谚时,李仲华直言,创作不了。“这些谚语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而个体的人生才短短数十年。”李仲华认为,农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经验积累和时间验证,单凭个人很难完成创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耕田的人越来越少,三水农谚的应用场景随之减少,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它不是实物,也几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恐怕很难传承了。”李仲华担心,三水农谚最后会成为“纸上文物”。

大塘镇现代农业园一侧,几名农民正忙着施肥。

50多年收录农谚100多条

收集整理三水农谚这件事,李仲华一做就是50多年,至今累计收录了100多条。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和我们说起农谚的作用、好处,引起了我的兴趣。”李仲华回忆,工作以后,大概在1968年~1969年间,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三水农谚。

李仲华说,刚开始主要靠脑袋记,后来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干脆用纸笔写下来。在书本、报刊上看到农谚,他会先验证,是否适用于三水,合适的才收录。此外,他平时还喜欢骑着自行车到三水各个村庄,积极跟农民交流,收录听到的农谚。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李仲华还会每周抽出两三天到不同的乡村转悠,跟村民聊天、拍照记录、发朋友圈分享。不过,他说,现在能从村民口中听到脱口而出的农谚,已经很难了。

李仲华说,他对三水农谚的喜欢很纯粹:押韵、顺口、有趣、实用。“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更加没人知道了。”李仲华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点傻,他说,很少人会像他这样痴迷于研究农谚。

正是因为他的这股傻劲,才让那些集纳了前人无数智慧、随着一代代人老去而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于生活的三水农谚,才得以保存下来,避免过早地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三水本土作家岑孝贤说,远离农业半个世纪,再读三水农谚,里面自然景物的一风一雨、农作物的一粟一苗,充满自然与人相融并进的韵律之美。农谚的意义,是记载,是记忆,是三水地区稻香撷秀的科学史料,已然超越了它的功能意义。

过去农耕要“看天”,现在则是有了更多高科技加持。图为三水大塘农业园内,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栽种冬瓜苗。

三水农谚充满民间智慧

对话

记者:现代农业正在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您怎么看待传承三水农谚的意义?

李仲华: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背景下,三水农谚的传承可能更加困难。现在科技发达,越来越依赖于仪器设备、实验数据,可能大家觉得农谚不一定灵验。但是,哪个时节应该做什么农务,农谚里都有教义,这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现在有各种科学仪器和设备,但都离不开这些经验总结。这些都是经过多年反复验证的,是充满民间智慧的。

记者:对于三水农谚的保护传承,您有何想法?

李仲华:我翻阅过三水以及其他地方的县志,其中收录了一些当地农谚,但不多。对于保护和传承,目前来说,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文字记录。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再挖掘,能收录多少是多少。

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三水农场内,农民正在栽种玉米苗。

那些有趣的 三水农谚

摘登

·春分不湿谷,大暑禾唔熟。

·清明插秧谷满仓。

·立夏插唔插都罢。

·立夏吹北风,十只鱼塘九个空。

·小满鱼塘满。

·处暑逢大雨,收成难保住。

·寒露过三朝,迟早一齐标。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芒种禾,夏至芋。

·云涌横石岭(河口对面),出入要撑艇。

·云走东雨鬆鬆,云走南雨成潭,

云走西雨凄凄,云走北雨无粒。

·东闪雨重重,西闪热头红,

南闪北江水,北闪好南风。

闪得高,浸沙洲,闪得低,旱死鸡。

·日落须向上,岗顶可插秧。

日落须向下,水田可跑马。

·六月冇闲风,七月冇闲人。

·朝北晚南晏昼西,搵定糠米来饩鸡。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

图丨佛山日报记者王澍(除署名外)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