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个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如何“强”?

编者按:

6月9日,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佛山市社科界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理论座谈会。来自6所高校、市社科类社会组织以及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分享其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心得与思考。本期《理论周刊》从不同角度选取座谈会上部分专家的观点与读者分享,共同推进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走深走实,营造浓厚氛围。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如何“强”?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对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进一步擘画,又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地方作为与具体实践。

此次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并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细化落实,就是要进一步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显示出广东对文化价值的诉求越来越自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文化建设目标的把握越来越精准。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文化的内核是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指引主导着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决定着文化领导权的去向。因此,通过“三实施一落实”,即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主旋律弘扬工程”“对外传播工程”以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把准“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二是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注重统筹协调、重点突破,以关键环节改革促全面发展,从效率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外延改革转向内容创新,从强调体量和规模的扩大转向强调文化品质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从而全面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齐头并进。“铸就广东文艺新高峰”“推进区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构建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新任务,体现了广东以文艺精品锻造、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和一体化、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供给的坚定决心。

三是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始终围绕人自身而展开。文化强省之强,体现在社会文明之盛,而社会文明之盛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此次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归根结底在于培育人、发展人,用社会主义之“文”来“化”新时代之“人”,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服务于人自身现代化的实现。如此,才能助力文化广东乃至国家形象的塑造,让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此次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岭南文化活化利用”和“推动文化走出去”,都体现了对岭南文化和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文化自信。其启迪在于:其一,多样化的岭南文化蕴含中华文化烙印和中华文化之美,因此在建设“文化强省”实践中应树立大文化观,不可独美其美;其二,创新能力不足是广东成为文化强省的“阿喀琉斯之踵”,此次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双创’工程”和“活化利用”体现了在创新创造中增强岭南文化生命力的靶向治理路径;其三,文化强省包括岭南文化软实力之强和硬实力之强,前者在于通过传承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后者在于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与经济,实现岭南文化力量和价值的最大化输出,所以文化软实力的“硬化”是关键所在。

文化是一种财富,“财”一半是贝、一半是才,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育。期待在“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广东将迎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拐点逆转、质点飞跃。

(作者谢中元,工作单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