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文学南海 在时间深处回响的岭南叙事

140多年前,22岁的康有为写下《秋登越王台》,借古喻今,用诗歌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激情,“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在此之前200多年,也有一位南海文士登上越王台,吊古咏怀,“日照高台色,台非故苑春”。他叫邝露,“岭南前三大家”之一,被誉为“旷世仙才”“粤中屈原”。

文学能够承载历史的宽广和厚重,也能表达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100多年后,以“有为”之名,赋予一项文学奖,落户在康南海先生的家乡。有为文学奖成为继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之后,广东文坛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学奖项。

文学何为?文学有为。藉此“文学之城”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打开另外一个维度,阅读不一样的南海。

南海风骨:岭南诗歌传统的重要力量

诗人邝露,才华横溢、个性浪漫不羁,仰慕竹林七贤,颇得魏晋之风。他精通书法、剑术、琴艺,其诗意境深幽、慷慨激昂,是岭南诗坛上成就颇高、个性非常鲜明的诗人,享有极高的声誉。清军破城时,他抚琴长啸,绝食而亡,用46年的生命来成就诗歌美学。

在明末政治巨变的风雨动荡中,另一名南海诗人——九江人陈子壮,其诗忧愤朝政,伤念民生。清兵入粤时,他不惜疏财捐资组织武装抗击清军,慷慨就义,为“岭南三忠”之首。他的弟弟陈子升,也是岭南重要的诗人,其兄殉难后,他隐居不仕。经历过家国之变,其诗慷慨沉郁,多发故国黍离之悲音。

南海文士的风骨和气节由此可见一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主任、岭南明清诗坛的研究专家李婵娟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教化遂开,人文骤兴,岭南文学从明代开始勃兴。西樵山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理学名儒在此创立书院,一时间文人学者汇集,或求学问道,或诗文唱和,在理学思想的推动下,南海文风甚盛,诗人众多,名家辈出,是岭南诗坛的重要力量。

明清时期,岭南诗坛空前繁荣,诗人结社活动非常活跃,广府地区不少有影响的诗社都是由南海人发动和组织起来的。明初岭南诗坛影响较大的南园诗社就是由南海人孙蕡、王佐共同创立,明末复兴南园旧社,陈子壮和陈子升兄弟俩是明末“南园十二子”的中坚力量。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梁佩兰、顺治年间的“岭南七子”“海内八家”之一程可则、雍正年间的何梦瑶、对晚清诗坛影响较大的朱次琦、谢兰生、谭莹、谭宗浚、康有为……明清时期的岭南诗坛,南海诗人阵容豪华。

岭南诗歌有忧国忧民、关怀现实的传统,风格上呈现为雄直之风,这在南海诗人的身上也得到体现。

李婵娟认为,如陈子壮、陈子升兄弟的诗歌创作就是岭南雄直诗风的典型代表,对岭南诗坛的影响深远,邝露后期的诗歌也多慷慨激昂之音,少无病呻吟之叹,体现了岭南诗坛雄直深沉的主流诗风。

乡邦意识:岭南特质的地域书写

西北江流、疍家女子、高大木棉、西樵飞瀑、粤剧红船、龙舟狮舞、鱼塘桑垄……岭南本土风物犹如取之不竭的素材常常见诸南海诗人的笔下。

李婵娟认为,乡景、乡俗、乡情是诗人结社雅集的重要题材,诗歌中自然流露的乡邦意识是连接他们的重要纽带,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岭南地域文学小传统的形成与传播。

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质,不仅体现在诗人的创作题材上,还体现在创作风格、形式和体裁上。“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随着岭南民间歌谣广为流传。南海文人自幼便沉浸在乡土民歌的濡染中,创作难免不受到这些歌谣俗曲的影响。比如谭莹的某些诗歌轻快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歌风情。

清代文学家招子庸擅长词曲,精通音律,他以粤语韵律加以变调整理,创作的粤讴广为传唱。晚清九江人黄鲁逸则以粤讴为革命武器,追随孙中山先生,把粤讴的思想性、艺术性推向新高度,被称为“粤讴之王”。

另外,明代南海人黄衷著有《海语》,多记海中荒忽奇谲之景、物、事,其中收有多篇志怪小说。李婵娟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志怪小说多以出海贸易的商人为主角,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岭南商人富于冒险、好货利的特点。

时代精神:在南海的文学版图上

1987年1月,著名散文家秦牧来到九江,写下了《一个镇的纷繁色彩》。他感慨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惊讶南海文学艺术活动之蓬勃,诗社、笔会、文社之类的组织,竟达十余个之多。

九江笔会成立于1986年,名为“儒林”。儒林九江,这是陈子壮、陈子升的九江,也是朱次琦的九江,黄鲁逸的九江……而在邝露的家乡大沥,于20世纪80年代末也成立了“沥城笔会”。

此外,还有新绿笔会、有为笔会、灯湖笔会、梦里水乡百合笔会、西樵文学协会、西樵诗社、延香诗社、蟾龙诗社……南海文士结社的传统在延续。所不同的是,传统诗人结社,成员以士大夫为主,而今天活跃在南海的文学组织,成员众多,遍布各行各业,有教师、公务员、企业家、产业工人……文学,从精英之间的唱和,普及为营养大众的精神食粮。

讴歌乡土,是南海文学的久远传统,传递至今。儒林笔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作家何百源,在回望岁月时,对童年乡土倾注了一份深情:老家上的木匠、草棚看戏、“三间祠堂”读书风、小镇名人、石公庙天后庙探奇……这些充满浓郁岭南风味的散文结集出版,名为《月光下的童年》。沥城笔会会员、作家陈雄昌在文字中守望故乡热土,出版了十多本“南海系列”的乡土散文集,他的创作可以概括为“爱南海,写南海”。

2011年9月,为缅怀文学前辈秦牧对九江的勉励与关爱,九江镇政府与广东省作协达成协议,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落户南海九江。接着,“大沥杯”小说奖、“桂城杯”诗歌奖、“有为杯”报告文学奖也先后落地,文学之风吹拂南海。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就是在此基础上整合而来。

在南海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活跃在文坛上。诗人曾欣兰的作品发表于国内文学大刊并出版过几本诗集,著名诗人黄礼孩评价他“对短诗的控制力强,语言已经做到干净、凝练,有着精致的轮廓”;作家洪永争以长篇儿童小说《摇啊摇,疍家船》荣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最高奖——青铜奖;“打工文学”作家周崇贤多部打工小说,曾经在打工族群落中影响较大……

南海文学,文学的南海,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岭南叙事,在继承南海文学先贤们“现实关怀、地域书写”传统的同时,又拓展了新的时代视野。藉此广东省有为文学奖落户南海的契机,我们有理由期待,文学的力量,如永不枯竭的源泉,将滋养城市的精神。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唐燕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