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个论丨弘扬崇尚科技城市精神 积极传承岭南广府文脉

明清以降的佛山手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背后,活跃着一大批能工巧匠,譬如雕版工、打铁匠、刺绣工、陶塑艺人、剪纸技师等。这些数量可观、技压群芳又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手工艺人,不仅发明、创造和生产出各种器物,满足我们生产与生活需求,也形构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魅力无限的佛山工匠文化。换言之,工匠文化是构成佛山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且鲜明地彰显出崇尚科技的佛山精神。

长期浸润在工匠文化水土中的佛山,有着孕育、长养科技人才的天然优势。因而,历史上的佛山曾涌现出大批科学精英、工程名家。但是,与书院林立、学派蜂起,人文荟萃、大师云集这一渐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的佛山文化形象相比,佛山文化的另一面——科技名家辈出、工程人才荟萃、能工巧匠云集则较少为大众所知道。

事实上,科学技术史研究在国内学术研究界比较冷僻,受重视程度远不如史学的其他领域或分支。此外,较之人文学、艺术学而言,大众对于科学的了解热情和认知度普遍较低。因此,大众对近代科技史上从佛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学名家、工程专家普遍比较陌生,有的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遑论其历史贡献。传承岭南广府文脉,佛山亟需弥补这一维度的不足。

史实是有力的见证。发明、制造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的邹伯奇就是南海泌冲人;南海丹灶人陈澹浦及其后人,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了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探索与实践,被史学家称为广东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先驱;南海西樵人陈启沅,不仅是拉开中国缫丝工业现代化大幕的杰出企业家,还是珠三角有名的桑蚕专家。此外,他还自学机械设计、绘图,成功研发出脚踏缫丝机、蒸汽缫丝机等缫丝器械。再有,他还通晓桑园围工程设计及施工技艺,是19世纪珠三角地区卓有成就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师”;生于南海的詹天佑则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以办报、写小说闻名于世,自称“我佛山人”的近代作家吴趼人,早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学习机械绘图与机器制造,自制“小火轮”仅二尺许,时人叹为观止。

当代科技名家,佛山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顺德区容桂街道上佳市云里大街长约800米的小巷子里,走出五个理工农医科教授,其中四位还曾担任过大学校长之职,这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可见,“佛山制造”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能够从南国小城走向面向全国、全世界,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在历史逻辑,是岭南广府文脉的现代承传与再生,是岭南广府文脉焕发新活力结出的硕果。

今天,弘扬源远流长的佛山工匠文化,传承先辈鼎革开新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疑是实现科技兴市、强市的愿景,赓续岭南广府文脉的重要实践。佛山要加大力度,广泛传播本土科技名家、工程精英的历史贡献,保护好他们的祖居/故居和文物,有选择地整理、出版本土科技名家的著述和研究成果,作为孕育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思想与文化资源。

许多人知道,北京有詹天佑纪念馆,湖北武汉有詹天佑故居博物馆,而作为詹天佑故乡的佛山,也应该有一座詹天佑纪念馆。进一步说,佛山还可以有詹天佑工程学院或詹天佑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佛山要把传播、宣讲科技名家的功业伟绩,为科技名家树碑立传,作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的重要议题。其意义在于:一是传承工匠文化,追求精进、尽善尽美的精神;二是普及科学知识,构建科学观念,培植理性、务实、求真的精神;三是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气;四是激发少年儿童追求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毋庸置疑,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发挥文化润泽城市容颜,滋养市民心灵的效用,重要选项之一,是让文化先贤、科技名家活在当代人心中,成为当代人膜拜、崇仰的精神偶像。

文丨巫小黎(作者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管丽珺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本文为《岭南广府文脉与佛山城市文化形态构建》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