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浓墨重彩勾勒援疆新图景

“有了技术专家的指导,伽师瓜的产量比去年高了,收入也高了。”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英阔什库勒村依布拉依木说,今年,他们家种了10亩伽师瓜,每亩产量1吨左右。现在已经开始销售,市场上1公斤可以卖3~4元。

农业增效,村民们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塞外边陲、丝绸之路上,这座西域小城换上“新装”,群众幸福感倍增,为佛山对口支援伽师县工作写下生动篇章。

2010年起,佛山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2020年,伽师县脱贫摘帽,走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起点。

新的时代,援疆脚步从未间断。这两年,佛山五区13个镇街筹集1500多万元,“一对一”结对帮扶伽师13个乡镇,以文化润疆为引领,谱写富民兴疆新篇章。今时不同往日,在佛山援疆工作队努力下,民生工程真正办成“民心工程”,当地村民靠着伽师瓜、伽师新梅等农作物种植鼓起腰包,又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自在惬意地生活。

伽师农民手捧伽师瓜。/通讯员供图


种好“致富瓜” 形成“产业链”

立夏时节,风暖昼长,万物繁茂。再过一个多月,伽师瓜将大规模上市,销往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地,给这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甜蜜。

伽师瓜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众多,是皮最薄、肉最厚、甜度最高的新疆甜瓜之一。作为伽师县最大的伽师瓜主产区,卧里托格拉克镇今年种植近8万亩伽师瓜,产量预计达到23万多吨。每年这个时刻,望着眼前即将收成的瓜田,新疆农垦科学院技术专家伍启辉总是心生欢喜,他研究伽师瓜种植技术已经走过30个年头。

2019年起,佛山援疆工作队联合新疆农垦科学院,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共同在卧里托格拉克镇开展“伽师瓜科学种植”等科技服务项目,助力伽师瓜成为“致富瓜”。新疆农垦科学院长期派驻伍启辉、文有忠两名专家提供种植指导,让当地农民及时掌握各项技术措施及生产技能,每年将培训400人次以上。

极少出远门的伽师农民,迎来了佛山的“远方亲戚”,还捎带了种植伽师瓜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前当地农民对伽师瓜种植方式精细化管理认识不深,导致瓜的品质参差不齐,商品瓜的成品率低。”想要改变农民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成了伍启辉心头的惦念。于是,他每天不遗余力地为农民答疑解惑,手把手示范操作,语言不通时,就请来村干部沟通解释。

新技术的应用普及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让他们看到了效益。“当一株瓜苗只结一个瓜时,它的个头、形象是最理想的,营养集中、糖分充足,口感也比较好。”伍启辉解释道,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也就是要人工将多长出来的果枝去掉,这样结出的单果品质更优,可以卖出好价钱。通过援疆技术合作推广的种植模式,伽师瓜成品率达到85%左右,农民每亩可增收500~800元。

在佛山援疆工作队扶持下,伽师县不断推进伽师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将卧里托格拉克镇打造成全县伽师瓜精品示范区,带动至少15个乡镇参与种植。新疆果业集团在卧里托格拉克镇建设新疆果品伽师批发交易市场,充分完善市场各项交易服务功能,设立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仓储、结算服务中心等5个专区,带动当地3000多名农民就业。

如何让甜蜜事业更“甜蜜”?佛山援疆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把伽师瓜产业链做大做强,推动伽师瓜农产品深加工与扶贫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继续利用后方媒体单位、直播平台等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并积极沟通后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消费帮扶,让伽师瓜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消费扶贫助力伽师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讯员供图

栽下新梅树 引得“凤凰”来

6月15日,走进英买里乡京东农场伽师新梅合作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翠绿的景象,凑近一看,一颗颗未成熟的新梅已缀满枝头。为充分发挥果树的优良特性,京东农场主要以油桃树为砧木嫁接新梅1号。

新梅是伽师一个特色林果业,也是脱贫增收的“财富密码”。去年,伽师县新梅种植总面积达43万亩,挂果13万亩,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60%。如今,全县各乡镇成立了新梅协会和果业合作社,实现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开发的转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场)+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新梅产业。其中,英买里乡新梅种植基础好,形成了品牌,佛山援疆工作队根据县委工作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对英买里乡实施挂点帮扶,打造南疆地区“新梅小镇”,为推进乡村振兴树立标杆。

在伽师县579县道与东环路交界处,一座约高5米、直径4米的《新梅迎宾》佛山石湾陶瓷雕塑高耸挺立,雕塑将伽师新梅、伽师瓜、七彩山、西克尔湖、佛山醒狮等元素融合交汇,引人瞩目。

不远处,就是投资达3.2亿元、占地300余亩的粤伽新梅产业园。从高空俯瞰,产业园里分列着3排共6座巨大的冷库,醒目标注着“广东援疆”“百果园”“金安达”以及“京东云仓”等字体。

从2021年3月19日招商到8月初完成设备调试,仅历时百天,一个集交易、分拣、保鲜、冷藏、包装、物流、研发和培训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粤伽新梅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塑料包装厂、特色林果分拣包装生产线、冷库保鲜库,并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区、加工生产区、配套服务区、创新研发区等,实现新梅集中收储和发货,大大降低企业成本。

经智能冷链仓储后,新梅销售由往年20天集中上市,延长至两个月分批上市,价格“稳定器”作用明显。新梅从挑拣、分类、存储、运输全产业链可以提供季节性岗位5000余个,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每公斤新梅收购价也上涨8元。

“筑好巢,方能引凤来。”粤伽新梅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大,该项目现已引进京东、百果园、金安达等知名企业,中国农科院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新疆农科院新梅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也相继入驻。

新梅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初具规模,折射出的是佛山援疆工作队聚焦特色产业培育的创新力量。带着这片土地的馈赠,伽师正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出一条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粤伽新梅产业园。/部门供图

共筑“龙狮梦” 凝聚“心力量”

“咚咚锵,咚咚锵……”6月14日,从英买里乡中学足球场上传来一阵阵锣鼓声,数十只活力十足的“醒狮”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视线转向另一边,两支学生队伍穿着艳丽的演出服装,舞动手中的长龙,动作一气呵成,气势如虹,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龙狮少年”端起狮头,举起龙身,一跃成为当地的文艺骨干。如今在伽师,青少年深受龙狮文化熏陶,各乡镇纷纷成立农民龙狮队,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训练。他们很多人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熟练掌握龙狮运动基本技巧。

不管是闹社火、办大型活动,还是农家有喜事、企业剪彩开业,醒狮瑞龙都会被邀请前来助兴,龙狮文化已然在伽师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其中,英买里乡实施“一乡一品”项目,在乡内全面推广龙狮文化,而夏普吐勒镇建成了全县首个龙狮文化馆,伽师龙狮文化气息渐浓,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在英买里乡中学女子舞龙队中,学生热依拉担任“龙头”位置,今年13岁的她已经学会配合队友摆动龙头,展示扭、挥、仰等多种姿态,积累了不少外出表演经验。“龙狮是中国传统文化,我很喜欢它,想继续把它传承下去。”热依拉笑着说,这些精彩的舞龙动作时常让她沉浸其中,成了她课外活动的“心头好”。

“腰要挺直,腿要伸直,滑动舞龙杆的时候,一只手是直的,一只手是弯曲的……”陈健良站在学生队伍中,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动作要领。这名来自佛山的龙狮教练,已经第三次来到伽师教学,与他同行的还有7名教练,共同肩负着在这片土地根植龙狮文化的重要责任。暑假即将到来,陈健良计划对伽师县的农民、老师等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教练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还将创作醒狮操等大型集体项目激活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来自佛山的龙狮教练陈健良在给伽师学员上课。/佛山日报记者龙翔摄

除了传授舞龙技巧,普及习俗礼节等知识也是重要教学内容。舞龙舞狮展现的是一种民族气节。“在这里推广龙狮、咏春操等佛山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新疆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更是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构建民族团结桥梁。”陈健良说,学生们表演欲特别强,对节奏感强的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们一听到音乐,哪怕不会舞龙舞狮,也会举起狮头和龙头,跳起自己的舞步。

点滴之间,方能川流不息,“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推进增添了伽师群众的精神食粮。为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两地文化交流交融,佛山援疆工作队牵线搭桥,两年来共协助组建101支龙狮队,投入资金近800万元,提供职业教练、龙狮装备、咏春服装等相关人力、物力支持,推动龙狮运动走进学校、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机关。同时,发掘一批优秀龙狮人才,在专业队伍建设、“走出去”参赛、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力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龙狮教练队伍,推动龙狮文化在南疆大地开花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要想走好千里援疆路,把民族团结的未来紧紧抓在手里,应随时代更新援疆思维,由“输血”不断向“造血”转变。只有坚持输入现代管理技术,扩大先进文化辐射面,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共同奋斗上来,才能留下兴疆的火种。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卢丽华 通讯员邹红、周源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