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金云峰:让公园“渗透”城市重塑城市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掀起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热潮。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评价公园城市?当下公园城市建设出现哪些新趋势?佛山若要建设公园城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借鉴?近日,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了同济大学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金云峰教授,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

专家简介

金云峰,同济大学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技术委员,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专家委员。从事专业工作近40年,提出了“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为景观更新与公共空间、人民城市与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地与文旅发展,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负责《西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绿地建设规划》《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等实践项目并分获全国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公园城市要实现兼具多元价值

要把公园建设放到城市全域中,看整个公园体系的每一个组成构件、形态功能是否与城市的各种功能耦合,是否在战略层面与城市发展同步。

《理论周刊》:公园城市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有何差异?

金云峰:公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这几个概念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的地方,差异主要在于观察视角不同。生态城市主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城市,强调的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高度协同与和谐,并以此组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物质的循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等环环相扣,并形成了巨大的网络。

绿色城市更多的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城市。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绿色运动让这个概念受到广泛关注。绿色城市除了强调生态平衡与保护自然,还关注人类的健康,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在绿色城市的建设实践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强调当下绿色理念的实现,还要指明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与前面两个概念相比,公园城市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它提倡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其建设目的是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对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的人文关怀。因此,公园城市在重视整个城市全域公园形态塑造的同时,也强调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民生福祉,既要满足市民日常需求的可达性,也要满足人人都能公平享有的健康宜人的环境。公园城市兼具了“绿水青山”“绿色低碳”“多元共治”“美好生活”等多元价值。

《理论周刊》:当前,对公园城市有没有评价标准?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评价公园城市?

金云峰:目前许多行业都在探索公园城市的评价标准,但由于不同行业的角度不同、特征不同,所以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

2020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成都天府新区发布了《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了“1-5-15”的公园城市价值导向体系。“1”即“一个目标”,将“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作为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5”即聚焦“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5大领域;“15”指的是“5大领域”的15个具体指数。该体系从城市整体出发,包含了价值导向、实施路径,成效评估这三个环节。

2021年10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从风景园林行业角度出发,组织编写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团体标准”,其中就涉及公园城市的评价标准,并围绕“园、人、城”这三个要素设置七大指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活服务、社会治理、安全韧性、特色风貌、绿色发展。

目前公园城市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各行各业从自己的行业与特长出发进行探索。实际上,公园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多元的实践与理论探索,需要各行各业贡献各自的经验与智慧。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这“三生”空间是评价公园城市的重点,而不只是简单的用建设了多少公园来评价。我们要把公园建设放到城市的全域中,看整个公园体系的每一个组成构件、形态功能是否与城市的各种功能耦合,是否在战略层面与城市的发展同步。

公园城市建设如何回应“精致露营”潮流?

露营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作为承载,这需要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对人流量以及所需空间进行测算,并进行相应的建设。

《理论周刊》:您曾提出,要建设让市民满意的公园,需要全要素意义上的氛围营造,如何理解这句话?

金云峰:所谓的“全要素”不是指单个公园就要具备所有要素,而是要在系统上让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公园形成分工协同,整合成全市范围内的全要素。因此,需要对全市的所有公园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并通过组织协调、综合权衡来决定每个公园的主导功能,或者说发挥每个公园在共性之外的功能。换言之,城市公园绿地要融入城市系统的总体框架之中,而不能只依据城市某个子系统来布局公园。在进行公园配置时要从数量、质量、规模、布局等方面考虑其与城市其他设施之间能否兼顾与兼用,从而实现公园与城市的融合,让公园“渗透”到城市之中,提升城市各种用地的复合效能,让公园成为塑造城市新形态的媒介。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发展模式迎来转型,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城市土地往外延扩展转为内部优化。因此,城市公园体系的内部调整要与城市外部的调整双向联动,亦即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状态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要相互衔接磨合、统筹协调、联动优化、转型提升。

《理论周刊》: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新一波公园建设浪潮已来临。中央公园、口袋公园哪个将成为公园建设的主流?

金云峰:建设公园城市需要布局不同功能的公园。中央公园和口袋公园主要区别在于服务等级、位置安排的不同。中央公园往往地处城市中心地带,面积比较大,服务覆盖半径也比较大,但不是一个大家日常都去的地方,往往只有节假日才能吸引更多人群。口袋公园顾名思义就是规模比较小、设施比较简单,服务覆盖半径比较小的公园,但其便利性带来了日常较高的使用频率。

中央公园和口袋公园哪个是潮流?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每个城市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城市用地情况、人口分布状况、现有公园分布格局、道路网络等因素进行分析,该在哪里建设哪种类型的公园。除此之外,还要分析本市居民游憩活动的类型与习惯来明确要建公园的职能与级别。整体而言,中央公园由于需要大面积的用地与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难度会更大一些,需要更大的决心。而口袋公园面积小,位置比较灵活,比较容易建设,体现在数据上,就是新增口袋公园会比中央公园多一些。

《理论周刊》: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掀起了“露营热”,人们这种休闲新方式对建设公园城市有何启发?

金云峰:目前火爆的露营,有别于传统带有野外生存性质的露营,属于“精致露营”。“精致露营”受到追捧,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对休闲生活的新追求。休闲是相对随性状态下,以达到身心放松、自由体验为目的。建设公园城市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露营这种人们新的休闲生活追求,自然也要纳入公园城市建设所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精致露营”本质上属于休闲活动,而休闲活动一般具备体验性、娱乐性、自由性、趣味性等特点,公园设施的设置也要匹配以上几种特点。传统的公园建设比较关注“游赏”,但以满足人们对休闲活动的要求为导向,在什么位置设置体育类设施,在哪些位置设置休憩类、文艺类设施,哪些地点需要配套商业购物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到露营而言,它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作为承载,这需要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对人流量以及所需的空间进行测算,并进行相应的建设。此外,还需要考虑露营所需要的特定环境,比如是否需要用电、垃圾清运如何解决等问题。

公园城市建设要以“规划先行”促推有机更新

佛山可基于现有的地方特色资源,结合绿地与公园治理进行城市有机更新,做出自己的特色。

《理论周刊》:目前公园城市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借鉴?对于佛山建设公园城市,您有何建议?

金云峰:公园城市建设是城市价值创造、转化和实现的过程。当下,不少城市都在开展公园城市建设,也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成都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是规划先行,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公园城市的有机更新。成都把城市更新的内容落实到对应的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同时依据控制性规划来进行一些更新项目的审批,把顶层设计落实到实施的全流程中,从而推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有机更新。今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印发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其所要构建的公园城市形态以及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同时统筹生态修复、公园本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一盘棋”治理,要让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公园,足可见成都政府对公园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视。

另一个城市是上海。上海提出要通过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来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较为密集,因此在已经兴建的5个新城外围建设廊道,让每个新城都能拥有一圈“绿环”,而在新城内部也建设有便民的公园绿地。上海提出了要在新城率先建成: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的四级公园绿地体系,并突出“一城一园一湖”的特点。此外,上海还非常重视在政策层面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比如,2021年6月,上海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份重要文件。在《实施意见》里提出了要组织编制“功能提升项目”总体规划,并开展建设标准的研究,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等。近期的目标是公园与城市要更加开放融合,远期的目标则是城市有机更新,公园更适合休憩,优美的环境人人共同享有。同时也包括一些任务,比如推动“公园+”与“+公园”。“公园+”指的是原本公园用地上要变得更全要素。而在非公园用地上开展“+公园”,把公园的职能通过开放融合的手段“叠加”进去。通过这两大任务,强化公园与城市的全面开放与融合。

佛山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把准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做好顶层规划,在市域与中心城区两个不同层面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规划,构建游憩型、景观型、防护型等公园绿地子系统。当然,建设公园城市,各地都属于探索阶段,佛山可基于现有地方特色资源,结合绿地与公园治理进行城市的有机更新,做出自己的特色。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编辑丨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