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罗一星:佛山制造 留下哪些工匠文化历史基因?

大年初七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制造业当家的时代内涵。从历史到现在,从工商业立市到制造业立市,佛山制造孕育出了独特的工匠文化。佛山工匠文化具有哪些历史特点?未来,工匠文化又将如何影响城市发展?对此,《理论周刊》专访了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佛山史专家罗一星,从历史与未来两个角度为我们剖析佛山制造与佛山工匠文化的发展。

罗一星

专家简介

罗一星,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明清经济史学者、佛山史专家,现任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佛山历史文化研究,提出“明清广佛周期说”“清代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等学术观点。著有《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采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研究方法共冶一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制造是佛山城市文明进步的长期引擎

《理论周刊》:佛山制造有哪些突出历史特点?

罗一星:佛山制造是佛山社会更新和创造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长期引擎。整体而言,历史上佛山制造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品牌高、产品多,如佛山出产的广锅一度被朝廷作为国礼送给南海诸国;三是时间长,佛山制造基因代代相传,至今不辍。

从技术发展水平、市场化深度等细分维度来观察,佛山制造具有以下几个历史特点:

一是极高的专业化程度。不少技术是佛山工匠所独有的,且具有较强专业性。比如,一些大型铸件技术虽源于夏、商、周三代,在秦汉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失传,却在南方的佛山地区得以传承光大。明清时期,佛山以“工擅炉冶之巧”闻名,所产广锅达到宫廷御用水平。此外,佛山还产出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铅,成为西方国家商人争抢的中国硬通货。

二是上下游畅通的市场关系。佛山制造崛起的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时期。佛山制造喝了“头啖汤”,建立起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的上中下游畅通的冶铁、陶瓷、丝织产业体系。特别是清初政府规定“通省民间日用必须之铁桶、农具,必令归佛山一处炉户铸造”,使佛山冶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极为畅通。

第三是面向海外市场。佛山制造从来都不是自给自足,而是面向更大的海外市场。明清时期佛山广锅大量出口,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每年卖出去的广锅约75万口。佛山石湾陶瓷也大量出口,现在一些东南亚地区的庙宇祠堂里面发现有大量石湾陶的存在就是例证。

第四是行业高度集中。佛山制造围绕着主要行业形成规模、吸引配套,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比如冶铁业,佛山因铁而生、因铁而聚,产业的大规模集聚,是让佛山成为清代“天下四大镇”的重要因素。

第五是长期专利保护。清初,佛山冶铁获得“官准专利”,规定两广所属的大炉炼出铁块,尽数运往佛山发卖, 由佛山炉户一体制造铁锅农具。如果其他地方私铸,同私盐罪治之。这样一个长期政策,使得佛山铸户身份地位超越广东其他地方铸户。

佛山工匠如何“自己执生”?

《理论周刊》:佛山制造的历史特点如何影响佛山工匠群体以及佛山工匠文化的形成?

罗一星:古代佛山工匠文化的孕育是一个历史性的逻辑范畴。古代佛山工匠文化指的是古代佛山工匠造物成就与造物相关的文化。它以佛山工匠为主体,以精巧技术和“西家行”制度为双翼,以礼制文化为规范,以打造民生日用精品为天职,以工匠精神为信仰。

首先是古代佛山工匠的造物技术。双肩石器、南汉铸塔技术,宋元的龙窑烧造技术、明代的钟鼎技术、广锅与红模铸造法、南风灶与陶塑瓦脊等等,都是佛山制造留给佛山工匠文化的器物特征。

其次是佛山工匠的组织制度,或者说行业会馆制度。佛山是岭南制造行业最集中的一个城市,明清时期一直是行业会馆最集中的地方,而其中最重要的会馆是西家行。西家行是为保护工匠利益而成立的组织,它的存在使古代佛山工匠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受行业会馆保护而聚集的团体。彼时的佛山工匠要获得利益,可由西家行集体跟东家行讨论,从而定出商品价格,这在当时是全国首创,“西家行”制度是佛山工匠的重要创造。

最后是物勒工名制度。物勒工名要求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所制作器物上,这种制度早在西周时就已有之。工匠刻上自己的名字,既表示他的诚心、行为得当,也让器物出现质量问题时可追责,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工匠质量管理规定。目前发现最早的佛山工匠物勒工名的器物是在宋代,几百年来佛山工匠一直遵守着这一制度。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清代广炮的铸造。从兵部到地方官员再到具体的工匠,都要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出了问题要集体来承担。久而久之,物勒工名制度也成为一种产品标志,体现出佛山炉户对广炮品牌的集体荣誉感。这些制度都对佛山工匠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从精神层面来考察佛山工匠文化的形成,有几点比较重要:

其一是新儒家四民观。传统儒家四民观念以士为上,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但明朝嘉靖以后,这种传统的观念开始有了改变,社会上对商人的社会价值逐渐给予肯定。到了清代,佛山士大夫和各个宗族子弟亲身体会到工商业带来的城市繁荣,目睹了佛山巨商大贾财富增加的速度,他们的四民观比之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们价值体系里面,已经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了。有了这样一个社会共识,佛山就成为工匠施展技艺的场所、各行业大师云集竞技的舞台,而这些是促使佛山走上工商业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

其二是集体传承与群体优越感。古代佛山工匠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体优越感,它来自家族对手工技术的集体传承,同时又超越了家族传承。比如铸铁技术就是在整个镇的更大工匠群体中实现集体传承。

其三是守信精神、守法精神。诚信是佛山工匠的行为道德,比如,佛山工匠生产广锅所用的材料以及用工成本皆与朝廷以银两结算,其标准从乾隆二年就定下来,此后虽经历物价通胀,但佛山工匠一直坚守乾隆二年与政府定下的价格没变。守法精神则是佛山工匠制作器物的尺寸采用严格统一的广尺标准,当时的祖庙就保存着一把金尺,有争议时可以拿出来量,做到不逾规、不超时。

其四是兼容并包的胸襟。比如,佛山工匠在吸收学习西方红夷大炮的形制和技术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佛山广炮。清代道光年间,佛山又引入了西式炮技术,还铸造出大型广炮。石湾陶瓷也接受法国贵族的定制,烧制出兼具中国元素和符合西方审美的印有家族徽章的成套精美陶瓷。这些都展现出佛山工匠兼容中西方技术的胸襟,一直影响近现代佛山工业现代化改造。

其五是受现代工业文明理性精神影响。佛山工匠在长期与海外华侨群体交往中,逐渐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古代佛山工匠文化形成了以下三个文化特征:第一是功夫立身,古代佛山工匠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要“落足功夫、做足功夫”。第二是技兼天下,佛山工匠具有较早与海外先进技术交流的经验,加上自身长期技术积累,使佛山工匠具有这一特质。第三是“自己执生”,佛山工匠强调要依靠自身(包括个人与行业团体)的智慧与能力去寻找机会、达成目标。比如,佛山工匠不依赖于官府,靠自身成立的西家行处理与东家的关系。此外,“等靠要”的行为也一直为佛山工匠所不齿。

务实是佛山本土文化底色

《理论周刊》:您认为新时期佛山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罗一星:要讲新时期佛山工匠精神,首先要对佛山文化中的“务实”进行阐述。务实是佛山本土文化底色,表现在佛山匠人群体上,就是具有独特丰富内涵的务实之风。

首先是技术引领与务实。“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求实精神,为佛山工匠文化中匠艺养成打下一个稳固根基,这也是佛山工匠能够做到技术引领的关键所在。佛山工匠在自己的技术范围内充满自信和自豪,在身份上拥有自肯自证的认同,这是赢得东家的尊重、敢为天下先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是产销外向与务实。历史上佛山出品货通四海,在国际市场上驰骋培养了佛山人放眼全球的视野以及开阔胸怀。而又因为骨子里的务实的态度,佛山工匠面对先进的产品、技术,展现出的是实事求是、不卑不亢,不会盲目地仰慕、追随,而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拆解消化,为我所用。佛山人的“敢为天下先”是从实际出发,看准了潮流方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不是为了虚荣面子出风头而抢先。

第三是集群发展与务实。佛山工匠们认为,只有自己这一行业行了那还不够,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吸引、发展更多配套行业,使其在行业内形成聚集,或者顺着产业链上下游发育延伸。这些也造就了后来佛山企业家谨守本业,做深做透的特点。

第四是发育自身与务实。佛山辉煌的工商业传统,让工匠群体树立起一种自立自信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加上诚恳务实的民风,使佛山发育出东家行与西家行和衷共济的同业生态,而良好互信的商政互动关系,保证了佛山工商业生态的持续稳定。

“务实”两个字贯穿于佛山工匠文化的技术、制度、组织、器物以及产销等方面,是佛山工匠文化的每一个意象拥有的独特气质。

进入新时期,佛山工匠精神又延伸出了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敬业重信、严谨务实。这是佛山工匠精神的起点。这些特点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普遍价值,属于匠人的基本素质,是制造业企业以产品质量取胜的关键要领。让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务实,成为工匠的第二天性,是佛山工匠专业尊严所系。

二是精益求精、专注持恒。这是佛山工匠精神的修持。能否精益求精,专注持恒把事情做好,决定了工匠最后能达到的高度。对于工匠而言这也是一种修行。

三是学习分享、创新包容。这是佛山工匠精神的时代召唤。面临席卷而来的产业革命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制造流程和工具的迭代,传统生产线上工人紧守一个岗位,掌握一种工具,已不足以立身求存。因此,工匠必须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随时随地不断更新知识,磨炼新技能,与所在产业流程设备共同进步,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同时,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以团队运作的模式开展,这决定了协作和分享能力成为工匠必备的素质,它跟传统工匠可以独自完成产品完全不同,传统匠人有时会敝帚自珍,但现代匠人必须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拥抱新潮流的变化,参与到工艺和设备的创新中。

四是安身立命、乐在其中。这是佛山工匠精神的情怀。对工作本身热爱、愿意为此赋值一生,是工匠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一种职业作为一生的事业乃至一种使命、一种家国情怀去追求时,就能找到内心激情和使命感的源泉,让工匠得以在这一角色中安身立命,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且乐在其中。对职业角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是佛山工匠精神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让工匠文化成为佛山城市品牌

《理论周刊》:您对佛山工匠文化的传承、建设与传播有何建议?

罗一星:第一,构建产业工匠群体保育体系。包括工匠生活平台工程、工匠生涯晋升工程、工匠人才教培工程,工匠榜样力量工程和工匠技术转化工程等。生活平台工程方面,要尽量提高产业工人子女入学率、落实工业园区市政配套、建立佛山产业工人标杆公寓等;工匠生涯晋升工程方面,政府与企业要纵向整合、横向的拓宽工匠晋升的职级体系;人才教培工程方面,政府要扶持行业协会探索双元教育,加强在职培训,建立全区域工匠学习资源共享中心;工匠榜样力量工程方面,要加大对“大城工匠”的传播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工匠、认可工匠;工匠技术转化工程方面,要鼓励佛山工匠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设立科创资讯流通平台等。

第二,筹建佛山智造产业大学。佛山作为制造大市,目前教育资源配置跟长三角重要制造业城市如苏州、宁波、无锡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佛山制造需要的工匠人才,除了外部引进外,本地培养也至关重要,需要对工匠人才做长远规划。

第三,建议建设佛山城市(工匠)广场。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的核心基地之一,许多岭南广府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在佛山诞生发展,并由此流传海内外。因此,建立一个城市文化广场,使其成为城市客厅,既展示佛山传统文化,也展现佛山现代一面,有利于推进包括工匠文化在内的佛山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事实上,目前佛山也缺少一个匹配城市实力和规模的城市文化广场。

第四,建议举办佛山工匠文化节。把文化节作为一个“大容器”,整合佛山现有工匠资源,让工匠文化有展示的平台,包括设置颁奖典礼、举行大型晚会等。

第五,站在佛山城市品牌塑造的高度,加强佛山工匠文化的宣传。当下,佛山正大力实施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三年行动,这与大力弘扬佛山工匠文化也紧密关联,要统筹好二者之间的资源,做好传播。要打造一个工匠文化独立的创意要素体系,做好传播目标、传播策略,形象定位等的系统性规划。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束维

编辑丨冼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