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垃圾分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各项制度共同支撑,既考验人们的自觉自律,也考验社会治理能力。
垃圾分类,观念先行。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一是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基层组织,逐步形成分类督导宣传体系;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全媒体广泛宣传;三是小手拉大手,开展垃圾分类环保课堂校园宣传。逐步提高市民的分类意识和参与热情,形成日益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让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之一,是从源头按规定进行分类投放,这一步直接涉及每一个参与者。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常识和经验大多数人都有,但要做到百分之百正确投放,不少人心里就“迷糊”了。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分类知识普及,通过入户宣传教导、签订文明公约、开展物业保洁培训、举办资源回收日活动,广泛发动基层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等,引导形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社会组织、志愿者作用,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细节问题,在设施配置方面,通过入户派发餐厨垃圾桶、楼栋增加餐厨垃圾桶、洗手装置、垃圾房增设分拣区域和除臭装置等,切实解决好垃圾分类设施摆放、投放转运时段、异味处理等问题。三是在监督指导方面,通过定时定点分类督导员督促教导、设立光荣榜公示奖励等;以及利用“互联网+生态圈”积分兑换、智能回收等多种举措力推居民垃圾分类。2019年,我市某区,在社区和村居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工作,通过因地制宜不断总结分析,一点一策优化方式方法,提前预判分类工作的难点,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个试点社区(村居)的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量减少40%左右。
垃圾分类,佛山在行动。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大类垃圾分流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完善大类垃圾分流独立收运处置体系,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的大类垃圾实施独立收运处置,巩固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垃圾、餐厨垃圾、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年花年桔这7大类垃圾的分流处理体系,禁止各大类垃圾进入居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同时,对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2020年3月,印发了《佛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我市力争通过“五年行动”,比省要求提前1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0年,实现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到2024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接下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对照工作目标要求,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找差距,补短板,突出落地见效,力戒形式主义,在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习惯养成上下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切实把垃圾分类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垃圾分类工作是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社会的新风尚,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从我做起、家家行动。通过各方面、每个人的努力,长期坚持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来源|佛山日报
文|邓政明 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