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班族为了节约成本、节省时间,纷纷看向电动自行车市场。怎样做到不被黑心商家欺骗,却是个难题。
8月31日至9月1日,三水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等多个部门前往西南、乐平等镇街,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统一执法行动,对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认证,违法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行为。
产品质量安全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近年来,三水区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从企业质量意识抓起,分析历年的监督抽查不合格原因,通过“问诊治病”、专项整治等方式,全方位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
整治乱象查处违规电动自行车
连日来,区市场监管局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检查电动自行车销售店8家,发现其中6家销售企业的34辆电动自行车与产品合格证信息不一致,存在加装保险杆、座包加长、改装电池等行为。“我们对其进行了查封,有关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次检查重点针对上级部门暗访发现、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检查电动自行车销售店铺是否有营业执照,是否有销售无强制性认证或冒用强制性认证的电动自行车,是否存在加装、改装等行为。
三水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多个部门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统一执法行动。/部门供图
上述负责人介绍,电动自行车的每一个细小的部位,例如车速限值、防篡改设计、制动性能、整车质量、脚踏行驶能力、脚蹬间隙、反射器、鸣号装置、短路保护、制动断电功能、过流保护功能、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等,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行动。
电动自行车监管整治只是三水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缩影。近年来,区市场监管局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电器火灾专项治理、儿童和学生用品、钢铁水泥产品、不合格品清零行动等专项整治工作,摸清企业数、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等基本情况。此外,还从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助力企业完善质量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三水共对2011~2018年多次不合格的23家企业41批次产品开展了不合格品清零行动,发现30多家企业存在产品标准不明确、标识标注不全等问题。
追本溯源揪出问题企业
产品质量安全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要提升产品质量,还得追本溯源,从问题入手。
企业为何会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带着这一疑问,区市场监管局对历年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出现该现象主要源于企业。
“一方面是采购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产品标识标注不重视,标注产品执行标准与企业实际的执行标准不一致。同时,成品仓库标识不清晰,将半成品或者残次品堆放在成品仓库,被当成合格品抽样。”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此类问题,区市场监管局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产品质量分析培训会议,要求企业重视细节,明晰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对照常见问题,举一反三进行全面梳理,消除隐患。
在监管方面,区市场监管局将近年多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企业、日常检查问题较多的企业、被投诉举报的企业及在市、区产品分析存在风险的企业列入区级监督抽查计划,开展区级监督抽查,提前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专家义诊为产品质量“开药方”
三水作为工业强区,虽然目前已实现监管重心前移,但监管压力仍然艰巨。“由于质量监管人手不足,监管任务繁重,从2018年开始,部门针对产品质量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的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合格企业以教育帮扶、督促整改为主,帮助企业分析查找不合格原因,梳理生产过程中质量把控的漏洞,引导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为增加企业违法成本,质量严重不合格的企业将移交执法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针对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管理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专家义诊、“问诊治病”活动,技术专家为各企业提供免费的产品质量安全诊治,并对症下药,为企业开出有效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药方”。
上述负责人说,深入企业提供“家访式服务”,既能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同时又向企业宣传了先进的质量理念、方法和技术,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及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负责人需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技术专家将围绕企业标准化管理、原材料采购、验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流程,找出企业容易导致质量问题的风险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促进企业积极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2019年,技术专家共对全区15家企业开展“义诊”活动。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吴昱萱 通讯员陆雪芳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