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三水:勇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双区”建设、广佛全域同城化机遇叠加,未来五年,是三水焕发新活力、担当新引擎的战略机遇期。

11月10日,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新三水、开启城市建设新阶段、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推动社会民生新发展四大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围绕这一系列目标,三水将重点聚焦擘画千亿能级现代产业版图、打造活力迸发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打造湾区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全省乡村全域振兴新标杆、塑造城景共融湾区水韵绿城、建设共治共享幸福善治之区、建设廉洁有为人民满意政府七项重点工作,开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近年来,三水城市功能品质焕然一新。图为风景优美的三水新城荷香湖公园。

锻造一流营商环境  

擘画千亿现代产业版图

产业兴,则三水兴。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三水贯彻新发展理念,直击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之困,擘画千亿能级现代产业新版图。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水坚持制造业强区不动摇,打好园区建设、产业培育、企业发展组合拳,下好数字化转型、服务业发展先手棋,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再造一个产业新三水。

“能否再造一个产业新三水,关键看我们的产业集群发展。”三水区委书记胡学骏表示,三水当下已经形成超千亿的装备制造、泛家居产业集群,以及数百亿级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未来五年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充满信心。

三水将聚力打造“4+2”产业集群,翻一番的产业体量、高端化的产业体系需要更充足、更优质的载体。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城产人”融合的发展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百平方公里大型产业园区。坚持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思路,打造八大专业化园区。

八大专业化园区分布在全区7个镇街,市区镇联动开启三水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三水区政协委员、三水区园区管委会主任陈玉虎说,三水连片大型产业园区将为新兴产业发展、承接优质产业资源提供支撑,谋划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使得全区现有产业载体有机整合,实现8个产业园区无缝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良性互动。

三水在区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要以万亩产业用地、万亩国家级湿地公园、万亩森林公园的优质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佛高区云东海生物港。胡学骏表示,三水要扭转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把优质的生态、生活功能都纳入产业载体规划建设,让人才在优美的环境中发展、在宜居宜人的环境中生活,从而留在三水、爱上三水。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营商环境是核心竞争力。报告提出,三水要全面落实全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四大行动”,积极探索“三水模式”,奋力在佛山市一号改革工程竞跑中走在前列。

“三水营商环境很好!”三水区政协委员、佛山市华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包丽娜深有体会,她说,企业在三水投资、落户、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的高效率,确保优质项目引得来、落地快、发展好。

报告提出,要组建营商环境建设局,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个性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服务队伍,实现“企有所需,政有所为”。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审批,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三水区政协委员、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李雪松说,组建营商环境建设局,体现了三水对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三水通过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归口、一套体制“四个一体”做优营商环境。其中,营商环境建设局统筹协调各部门,建立联动联系机制,更高效精准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法治环境,相信大家都愿意到‘人人讲诚信’的地方工作、生活、投资。”三水区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说,三水党政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提高,不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营造全民诚信的社会环境。

三水始终坚持制造业强区不动摇,主推全区企业转型升级。图为佛山海尔滚筒互联工厂5G无人化内筒生产线上,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正在搬运洗衣机内筒。

城市迈向组团式发展  

乡村富美立起省标杆

过去五年,三水从产业三水迈入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城市”的身份参与区域竞合。五年来,三水牢牢握住产城双轮,综合实力全面提高。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三水要聚焦现代化建设,打造“活力迸发”的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把握全省基础设施大建设的“窗口期”,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打造现代化交通,塑造都市化形态,健全精细化管理,在融入湾区城市群发展中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其中,云东海街道和西南街道是“强中心”组团,分别要塑造“城产人文景”共融的城市中轴线、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区。“即将开建的佛山地铁4号线将提升西南的区位优势,为北江新区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三水区人大代表、西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徐仲辉表示,作为三水“强中心”组团之一,西南将把握机遇,打造集产业、生态、文化等于一体的北江新区·大塱山城,通过站城一体化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区。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部副中心乐平要做强城产融合的集聚势能,打造大湾区产业新地标,再造一个产业新乐平;南部副中心白坭要把握季华路西延线建设机遇,“零距离”融入佛山主城区,积极承接要素资源辐射,做强三水南中心,打造佛山西门户;在北部副中心,要打造“大塘+芦苞”“产业+文旅”双中心组团。

城乡融合发展,是三水在开展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探索出的新路径。实践证明,乡村的美丽蝶变为城市带来了人气和活力,也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城乡融合,打造全省乡村全域振兴新标杆。巩固提升综合改革试点成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挺进全国乡村振兴第一方阵。

为此,三水将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并打造全省数字农业、水产业、畜牧业和花卉产业“四大标杆”,形成健康水产、优质肉品、精品果蔬、特色花卉以及农旅文融合发展的“4+1”全产业链。

“这是三水提升水产行业地位、塑造水产品牌的一个重要机遇。”三水区人大代表、佛山市广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健俊表示,农业全产业链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企业须抓住这一机遇,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三水区人大代表、南山镇六和村委会党委书记戴新容留意到,三水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小农户的切身利益,提出构建“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龙头企业参与、带动小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他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农户投资、转型风险,带动农户增收创收。

总体来看,三水的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全区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占比不低于50%、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水将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图为三水半江幼儿园内,老师带着小朋友看书。

功能品质再提档 

精品城市迸发人才活力

过去五年,三水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有目共睹,焕然一新的面貌推动三水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全区常住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8.06万人。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三水将大力度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并由表及里进一步提档升级。一方面,塑造精品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打造韧性城市;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推进5G网络全覆盖,构建智慧生产生活新场景,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在此基础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新计划、新发展也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这些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及供给的完善,将大大提高城市三水对人才的吸引力。

“近年来三水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需要同步提升文化内涵,结合三水独有的粤曲、龙舟等特色文化内涵做强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水区政协委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晓燕表示。

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大维度彰显文旅名城新魅力”做出具体部署。三水计划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打造全民阅读、淼城夜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同时,大力实施城市营销战略,用好三水自然生态禀赋、产业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力量打造“湾区之源、青春三水、理想之城”的城市新IP。

“优质教育资源对整个城市三水的发展太重要了。”三水区政协委员、三水西南中学校长蓝翠芳认为,现代产业、技术、高端人才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提质能为三水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

根据区政府工作报告,三水将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超15000个。

三水区人大代表、白坭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赵桂华对于三水计划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实施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感触颇深。“这充分体现了三水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赵桂华说,在镇街优质医疗资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日渐满足不了区域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报告提出的“推动镇街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势在必行。

她认为,人才问题是基层医院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议通过适当放宽基层人员招聘条件、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提高薪资待遇、解决子女就近入学等方式吸引、留住人才;同时,也急需引进学科带头人、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下沉到基层,让更便捷、更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覆盖更大范围、惠及更多群众。

聚力前行 

城市三水再创新辉煌

11月10日上午,佛山市三水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幕,三水区区长李军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过去五年,三水出色完成了区十六届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今后五年,三水将锚定新目标,继续聚力前行,勇当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开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过去5年成效卓越

2016年至2020年,是三水在千亿总量基础上,迈进城市三水新阶段,发展步伐更加坚实的五年;是三水扛起改革使命,奋力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三水示范”“三水模式”更加彰显的五年;是三水贯彻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五年。

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达到1251亿元

人均GDP突破15万元,达到发达地区中位数水平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达到797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总产值超3500亿元

装备制造和泛家居产业集群挺进千亿俱乐部

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120亿元、进出口总额1081亿元

国家级孵化器、首台(套)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引入国内首个IBM车库创新项目

2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镇街实现10分钟上高速

轨道交通直通“广深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8.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2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大型粤剧《红头巾》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进京展演

全区常住人口增加18.06万人,突破80.32万人

3 乡村振兴华丽蝶变

高质量完成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30多项

产业振兴项目引资额近1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6家

70%村(居)成功创建美丽宜居村

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5:1,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4 改革发展彰显活力

为企业减负189亿元,财政投入企业扶持资金43亿元

累计向镇街下放事权485项

超26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广佛、佛肇“跨城通办”

全区市场主体突破5.5万户,是2015年的1.78倍,跻身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

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投入75亿元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投入55亿元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150个

国家卫生城镇、省卫生村、健康村(居)实现全覆盖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4.12万元,比2015年增长54.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6 政府建设有力加强

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

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1件、政协提案478件,答复率、满意率实现100%

今后5年接续奋斗

今后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五年,也是三水焕发新活力、担当新引擎的战略机遇期。三水将充分把握“发展之机”,接续奋斗,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1 五年预期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2 千亿能级:现代产业新版图

8大专业化园区

佛高区云东海生物港、佛高区大同湖科技产业园、佛高区云东海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大塘工业园、白坭聚龙湾智能装备产业园、芦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南山大健康产业制造区

4大主导产业集群

超3000亿元装备制造、超2000亿元泛家居、超1000亿元食品饮料、超1000亿元电子信息

2大新兴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新材料

3 活力迸发: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构建“一主三副”全域发展格局,实施“强中心”战略

构建“七铁六纵十八横一环”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融入湾区1小时生活圈

推进5G网络全覆盖,构建智慧生产生活新场景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打造全民阅读、淼城夜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打造“湾区之源、青春三水、理想之城”的城市新IP

4 湾区一流:营商环境新优势

打造个性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湾区孵化+三水转化”“三水平台+湾区人才”创新生态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1000家、至少50家产值超10亿元

到2025年,力争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以上

坚持青年友好为导向,提升“青和力”、集聚“青创力”

5 全域振兴:全省乡村新标杆

挺进全国乡村振兴第一方阵

打造全省数字农业、水产业、畜牧业和花卉产业“四大标杆”

形成健康水产、优质肉品、精品果蔬、特色花卉以及农旅文融合发展的“4+1”全产业链

到2025年,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

实现三大片区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全覆盖

6 城景共融:湾区水韵绿城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推广“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

谋划打造沿北江十里生态滨水景观带

完善“城在园中”全域公园体系

7 共治共享:幸福善治之区

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九年一贯制办学

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超15000个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社会教育体系

实施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推动镇街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

力争在2023年前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8 廉洁有为:人民满意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

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推动政务办公“一网协同”,落实“一月三问”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用裕民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梁楚欣、梁欣莹、卢钰仪、黄妙哲 通讯员三宣、余德伟

整理丨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

图丨佛山日报记者王澍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