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霍氏古祠建筑群:家风传承五百年 古祠流芳记忠孝

在禅城区前街村石头大路上,由4座祠堂组成的建筑群呈一字排开。建筑群前有广场、风水塘,后有山岗、石台基,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庄重规整。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便是石头村霍氏古祠建筑群。

霍氏古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家族祠堂。日前,记者跟随霍氏家族第21代传人霍锐强,走进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聆听古祠往事,感受浓厚的家风。

霍氏古祠建筑群。

建筑 

造工考究 装饰精美

站在霍氏古祠建筑群前,可以看到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霍文敏公家庙”,还有2003年至2005年在最右边修建的“荫苗纪德堂”,中间两座高大的建筑是霍氏家庙和椿林霍公祠。目前,只有椿林霍公祠的大门开放着,厚重的木门上画着一对巨幅门神,让人心生敬畏。

霍氏古祠的主体建筑均为硬山顶,分为头门、前殿和正殿三进格局,院落呈四合院式,每间祠堂格局相似。头门前檐梁架装饰有人物花草圆雕或高浮雕,后两进均有石台基,渐次升高,显得十分端庄古朴。

恢弘大气的冲天式石牌坊。

每间祠堂之间,都有一道小木门和一条小道,它们相互连接,通过它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几间祠堂。

霍氏古祠前殿天井建有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其中霍氏家庙的额题“忠孝节烈之家”和“硕辅名儒”,椿林霍公祠的额题为 “祖孙父子兄弟伯侄乡贤” 和“文章经济”。霍氏家庙内还有《霍氏家庙碑》一通,记载氏族与宗祠的产业情况。

走进霍氏古祠祠堂内部,可见青砖瓦檐、乌木房梁,抬梁为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屋瓦上、绿檐下,雕刻着各种花卉、动物、人像图案,造工考究,装饰精美,让人不禁赞叹霍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精美的木雕。

霍锐强介绍,从只有一座家庙扩建成四座并列的建筑群落,四座祠堂历经风雨侵蚀和时间洗礼,如今仍保存较好,这得益于族人的团结。此前,祠堂也经历了多次重修,如今霍氏古祠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不论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还是其建筑设计、建筑艺术,以及其石雕、砖雕、灰雕、木雕艺术等,都令人叹为观止。”

精美的灰塑。

历史 

人才辈出 惠泽一方

庄重大气的建筑群,见证了石头村历代名人的丰功伟绩。

霍锐强介绍,宋代时,霍氏的始祖从山西迁入粤北南雄珠玑巷,随后再南下佛山。南徙缘由多为走避北方战乱,亦有个别是南下为官、经商等。

“六世孙霍韬(谥号文敏)会试第一,官任礼部尚书,是明代南海县的‘三阁老’之一。嘉靖四年(1525年),霍韬创建石头霍氏大宗祠。”对于祠堂的历史,霍锐强娓娓道来。祠堂如今分别供奉着霍氏的始祖、二世祖、三世祖等几代世祖,各房伯叔之祖也在其列。椿林霍公祠主要供奉着霍氏二世祖——霍椿林。《石头霍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二世祖椿林公以焙鸭蛋致富,人称‘霍鸭氏’。”霍文敏公家庙(石头书院)则是霍氏族人读书的场所。

据《石头录》记载:“时公无居室,与兄振先谋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乃创大宗祠,中为始、高、曾、祖神位,而以各房叔伯之祖附之。”霍韬创建大宗祠,不仅加强了霍氏宗族内的凝聚力,壮大了霍氏在佛山的经济实力,也在明代后期到清朝推动了各地方的宗祠建设,让祠堂文化遍地开花。

“霍韬还建书院、表忠节、树孝道,深得民间称颂。他博学多才,创作多部著作,其中《渭崖家训》《渭崖全集》流传于世,影响深远。”霍锐强说,宗祠正前方有风水塘和地堂,并立有两个旗杆夹,上面刻着霍韬的功名以及官职。

据史料记载,霍韬玄孙、九世祖霍子衡是明万历举人,为南明太仆卿。清顺治四年,清兵入广州,霍子衡坚守不降,挥笔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悬于中堂,投井而死。其家人也相继投井自尽,历史上称其一家十口满门忠烈。此举震动了顺治帝,被赐厚葬,“满门忠烈”匾,是忠孝节烈的典范,人称“一门十忠孝,两代四乡贤”。

十九世祖霍芝庭,是南海县的一代巨贾。他善于审时度势,又有经济头脑,因而发迹。他发达后不忘故里,为家乡做过不少好事。“抗日战争时期,霍芝庭送了很多枪炮回来培训村民使用方法,保护石头村。之后日本侵略者围困石头村,久攻不下。”提及往事,霍锐强激动不已。

十九世祖霍藻棉是香港富商,爱国爱乡,出资包下石头乡村民子弟的读书学费、老师薪金、教学费用,深受村民爱戴。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自己留下的产业用作家乡公益事业,惠泽一方。其儿女遵照其遗愿先后向石头村及佛山市捐资千万港元,兴建石头村“霍藻棉学校”“霍陈秀苗幼儿园”“荫苗纪德堂”等,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祠堂里挂有霍氏名人画像。

近况 

缅怀先人 团结族人

2002年,霍氏族人再次下定决心修缮霍氏古祠祠堂,重现当年的风采。消息一经传出,便得到海内外乡亲和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市文化部门全程参与设计,并提供明清时期建筑样本参阅。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04年初,祠堂修缮完毕,在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3层瓦,增换了废旧木柱、金字架,重置横门、神堂、香炉、钟鼓等,祠堂面貌焕然一新。时年农历三月初六,祠堂重修完毕,山西、广西、珠三角霍氏子孙及港澳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上万人齐聚一堂,见证这个规模空前的盛典。

之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族人都会相约到祠堂里相聚,规模或大或小,缅怀先人、教导后辈。村庆的时候,全国各地和海外的霍氏子孙回家乡庆祝,能摆围桌1000席左右。重阳时节,霍氏族人都会在霍氏宗祠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而后由“睦敬堂”舞狮队领舞,担起大烧猪等祭品,前往霍氏家族墓拜祭、祈福。

古祠抬梁为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古祠后面的山岗上还建有一座纪念碑,追悼抗日牺牲的乡民。每年农历九月初四,乡民及学生都会到纪念碑前悼念,并请当年亲自参加战斗的老人讲述战斗经历,对后人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霍锐强说,霍氏古祠见证着石头村的起起落落,唯一不被时间尘封的就是家庙所传承的团结、孝贤的家族精神。

“霍氏古祠建筑群为研究岭南祠堂建筑及当地宗族谱系、祭祀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禅城重点构建了“岭南文脉轴线”,而霍氏古祠建筑群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未来,古祠将活化利用,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丨佛山日报

文、图丨佛山日报记者黄瑶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