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 | 新的一年,佛山陶瓷行业如何乘风破浪?

主持人语:

2021年,陶瓷行业可谓经历“冰火两重天”。上半年伴随国内消费逐渐回暖,陶企业绩、投资频频向好,但到了下半年,在“双控”“双碳”以及限电、限产等各因素影响下,陶瓷行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2022年,陶瓷行业如何乘风破浪?近日,“陶瓷行业首场开工主题直播论坛”在佛山落幕。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何新明、广东鹰牌实业有限公司总裁陈贤伟、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先、西斯特姆(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东、蒙娜丽莎集团大家居事业部总监蒙政强等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2022年陶瓷行业发展趋势,为今年谋定而后动。

何新明 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双碳双控”的力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可能今年会比我们预测的来得还要更猛一些。

陈贤伟 广东鹰牌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中国市场实在太大,每个企业所占的份额都还有足够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从很多细分市场或竞争成熟的行业来看,我们还做得不够好、不够深、不够透。

杨学先 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危机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更有机会,因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企业要练好内功。

陈东 西斯特姆(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今年要积极准备,顺势而为。积极准备是要回归本质、聚焦产品、调整模式、优化装备水平。顺势而为则要看国家政策后续的发展。

蒙政强 蒙娜丽莎集团大家居事业部 总监

陶瓷行业去年经历了很多方面的影响,促使我们更理性地发展,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好事。

新的一年需迎难而上

何新明对2022年陶瓷行业的整体环境与市场形势的判断是“不太乐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双碳双控”政策、房地产政策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双碳双控”的政策让陶瓷这种传统的产业不可避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而且“双碳双控”的力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得多、速度要快得多,可能今年会比预想中来得还要更猛一些。所以,企业今年的经营肯定会受到相应影响。此外,去年以来,整个房地产环境不太好,预计今年也不会有大的转变。按照有关专家的预测,新增的房地产同比会下降,这也意味着房地产业对建材行业的需求会呈比例的大幅下降。

陈贤伟也重点提到了“不确定性”。他认为,去年行业遭受的风浪有很多,比如“限产限电”“双碳”政策……这些风浪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里表现得最为激烈,这些挑战很可能要延续到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不确定因素还在。”

何新明总结补充说,陶瓷人几十年来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相信能够应对。

未来中国低端产品或许反而靠进口

站在上游装备行业的角度,杨学先提到“周期性”“对总量不应抱太大幻想”等思路。具体主要包括四点:

一是某个国家或产区具有周期性,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总产量基本稳定。“科达制造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中国或某一个国家陶瓷行业的市场波动是存在的、具有周期性,但全世界总的产能、总的产量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是面向全球,从全球的总量来看,我们还是保持一个比较谨慎乐观的态度,比较平常心去看待这个大环境。”

二是对国内行业市场的宏观总量不应该抱太大幻想。“现在绝大多数建陶企业面对的还是国内市场,走向国外的,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我认为,对国内行业市场宏观的总量应该不需要抱太大的幻想,不可能像过去的从每年50亿、60亿、70亿到100亿,甚至超过100亿平方米的需求量,这样不现实。未来的几年,瓷砖总的需求量应该是往下走。”

三是理性看待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我认为需要理性看待目前房地产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我们最大的问题,既不是环保问题,也不是双碳问题,而是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问题。就像2020年的‘岩板潮’,岩板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中国陶瓷行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就把供给量做到了远远超过需求量的增长,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最大的问题。”

四是将来可能只有小部分高端的产品可以出口,大量的低端产品反而靠进口。“我大胆地预测,将来中国市场可能出现大量的低端瓷砖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因为从装备制造业的角度看,现在很多以前完全没有生产瓷砖的国家都在开始生产瓷砖。因此,中国瓷砖要想走向全球将会变得越来越难,瓷砖‘走出去’的总量只会越来越少。反过来说,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将来可能只有小部分高端的产品可以出口,而大量的低端产品反而靠进口。”

陈东认为,整个形势来看,首先讲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发展走到这个阶段,地产的产业周期已经到来,建筑业不太可能像过去一样超高速增长。第二个是成本推升,各种成本都在推升,人力成本、原料成本、材料成本都在推升。再就是双碳政策,所以今年陶瓷行业确实会比较困难。

要看到危机中孕育的新机

陶瓷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新机会,比如岩板升级抢占的跨界市场,县镇、旧房改造等细分市场,消费者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对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等。

东鹏是陶瓷行业探索整装的先行者,何新明认为,整装的机会来了。因为,随着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年轻消费者要求越来越个性、越来越便利,他们不缺钱,他们也不会像60、70后一样自己去走店面,千家万户去对比。他们会交给装修公司、交给家装公司、设计师,一站式搞定,这是消费行为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我们在市场终端确实感受到,消费者对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新的希望。”

陈贤伟解释道,中国市场实在太大,每个企业所占的份额其实都还有足够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从很多细分市场或竞争成熟的行业来看,我们还做得不够好、不够深、不够透,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比如现在的县镇市场,我们都还没渗透进去。此外,在瓷砖交付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没真正为消费者做出解决方案。以前我们都是做一片砖的买卖,很少去想消费者服务的环节,我们尝试通过这些思考和探索能为不确定的市场带来一些新的尝试和新的确定性。”

杨学先也认为,危机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更有机会,因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企业要练好内功。

“陶瓷行业去年经历了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行业应该会更理性地发展,包括企业的经营、利润、应收款等,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好事。”蒙政强则认为,转型升级也是每个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建陶行业的转型升级或者跨界,今年应该是一个元年。“在理性的背景下,我们要思考从单一陶瓷到大家居发展的路径怎么去实现,如何走向更大的市场。当然我们的主业还是陶瓷,还是瓷砖、岩板。”

陈东则表示,今年我们要积极准备,顺势而为。“积极准备就是要回归本质、聚焦产品、调整模式、优化装备水平。顺势而为,就是看国家政策后续的发展,地产政策、双碳政策的执行力度对我们行业还是会有一个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统筹/刘蓉

编辑 | 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