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 | 钮则圳: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日,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钮则圳在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把握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新时代应更有意识地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古今融汇、中外交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专家简介

钮则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新编孟子正义·尽心篇”等 。

“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国文化的底气所在

五个突出特性紧密关联又相辅相成,放眼历史,正是由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中华民族才能数遭忧患却始终自强不息、文脉绵延。

《理论周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我们要如何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钮则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把握是继承和创新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把握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一系列优秀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构成了现代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僵化停滞,更不意味着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而是一个不断创新、接续进步的过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革故鼎新、日新日进,始终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这正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是“阐旧邦以辅新命”,坚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以谋求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同时,统一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不论是先秦时期孟子的“天下定于一”,还是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都昭示出中华文明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包容性则彰显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善于虚心学习的民族,这既是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可以互相借鉴、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吸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而形成多元一体、永续发展文明体的内在动力。和平性则塑造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决定了中国人历来信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而是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的文塔公园。今年以来,百年火车站、百年邮局、百年海关、百年文塔等“四个百年”加速活化,成为三水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概括与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五个突出特性紧密关联又相辅相成,放眼历史,正是由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中华民族才能数遭忧患却始终自强不息、文脉绵延。这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文化的底气所在。“五个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只有对此有全面深入的体悟,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才能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历史主动,赓续五千年中华文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理想追求赋予了现代力量,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梦”真正照进现实。

《理论周刊》:我们要怎样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钮则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不顾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以僵化教条的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本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作为人类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两种文化形态,彼此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再度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获得了新的时代价值与生命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现代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能产生伟大的真理力量、成功解答时代之问,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本民族文化土壤,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深度,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中国的”。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从而造就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自古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顽强拼搏,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而不懈奋斗,这一精神延续至今、历久弥新。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理想追求赋予了现代力量,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梦”真正照进现实。与此同时,当今中国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在于建基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汲取,离不开对于中华文明深层次的赓续与更新。

大型现代粤剧《红头巾》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该剧讲述了百年前三水妇女“下南洋”谋生养家的往事。/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调均”“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着古圣先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辩证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仁”的东方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则蕴含着华夏儿女心怀天下、以和为贵的美好品质。正是中华文明所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了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根基,克服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种种弊病,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之路贡献了难能可贵的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守正创新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命题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代表者,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理论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理解这个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钮则圳:“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承传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又面向未来,是基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通古今中西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是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命题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代表者,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到守正创新,根本在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推进中国历史不断进步发展的能量与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在全面学习理解、传承赓续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建设好适应我国国情、适应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永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米食大会》节目组在黄飞鸿龙狮文化武术学校取景。

坚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原则,就是要利用好“第二次结合”所带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既是对中国文明深层次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文明全方位的扬弃与创新,体现出中华文明在过去、现今及将来都是绵延不绝、革新更化的统一体。未来,我们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充分吸收借鉴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汲取古圣先贤的思想养分,更好地作用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伟大进程中的一切新生事物,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赋予传统以现代的力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也不意味着搞文化霸权,而是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观,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全人类的文明存续、文化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古今融汇和中外交流

新时代,佛山要更有意识地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古今融汇、中外交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理论周刊》: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岭南名城,佛山一直致力于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您认为在文化传承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上,佛山可以有哪些作为?

钮则圳: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佛山不仅较好保留了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体现出务实包容、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文化品格;在近现代,佛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流的前沿通道。新时代,佛山要更有意识地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古今融汇、中外交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水韵勒流龙腾湾区”2023勒流街道龙舟文化月之“龙眼点睛”习俗活动现场,勒流龙眼村太尉庙内正进行龙眼点睛仪式,村中长者手拿朱砂笔,为龙头点睛。/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林安迪摄

其一,岭南思想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佛山历史上曾孕育出众多思想大家,诸如方献夫、朱九江、桂文灿、简朝亮、康有为等,为形成修齐治平、古朴厚重、开放包容、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岭南文化品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对佛山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地域特色、价值取向、精神气魄等,进一步发掘佛山历史文化名人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为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厚重的本土文化支撑。

其二,作为千年古城,佛山传承发展了最具岭南气质和韵味的广府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方面,要充分考虑佛山的历史文化特点,将佛山人民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宗族邻里间的互助传统等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要求、诚信互惠的商业氛围以及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完美融为一体,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适时应变、推陈出新,打造佛山城市文化新精神。在城市建设更新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对已有的古建筑、老祠堂等以“绣花功夫”加强保育活化,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岭南乡愁。

其三,非遗文化传承方面,要统筹整合好佛山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要引导广大青年人了解并热爱佛山传统文化,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积极推动佛山文化“走出去”,加强海外传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交流,多维度展示粤剧、佛山醒狮、龙舟说唱、佛山十番、佛山剪纸等佛山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精神风貌,讲好中国故事、岭南故事、佛山故事,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岭南文化、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