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 | 激活十大传统文化,佛山如何发力?

主持人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月4日,中共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激活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艺文化、工匠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忠义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佛山要如何激活这十大传统文化,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本期圆桌论坛四位嘉宾各抒己见。

主持人:刘蓉

本期嘉宾:

1、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 钮则圳

2、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刘芳

3、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博士 车孟杰

4、顺德区社科联副秘书长 毛巴总

钮则圳:赓续千年文脉 谱写历史文化名城当代华章

钮则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所提供的强大思想理念引领、健康民族精神风貌和过硬的人才素质支撑。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注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化的力量持续浸润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佛山首次提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着力推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织共融。这充分彰显了佛山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体现出佛山在新征程上赓续千年文脉、谱写历史文化名城当代华章的自觉意识与担当精神,必将使历史文化名城再度绽放新的光彩,为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要站在民族精神传承、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坚持守正创新和系统观念,立足长远,稳步推进。一是做好保育活化工作。要珍视以“十大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资源,坚持系统性保护原则,加强“保育”力度,通过文化数据库、文化工作站等方式多措并举优化保护传承体系;同时要加强“活化”力度,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使其以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并且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及课外活动等方式,鼓励传统文化多渠道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调动青少年了解、认知、传习佛山传统文化,广泛培养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与弘扬者。二是注重佛山“文化+”发展。重视“文化+市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所带来的倍增效应,因地制宜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旅游等要素深度融合,通过挖掘资源盘活品牌,推动特色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吸引外地游客尤其是青年游客感悟佛山传统文化活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开发特色传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提升文化生产效能与使用效率,使传统文化的滋养渗透进产业、经济的发展步调之中,发挥更大动能。三是讲好佛山“十大传统文化”故事,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要加强宣传,追求“形神兼备”,组织策划制作更好展现佛山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艺术魅力,且富有辨识度、感染力、传播力的新媒体宣传精品。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大力推动佛山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在海内外的传播辐射效应。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佛山传统文化具有涵养气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让人民精神生活获得更多幸福感与满足感,也能够让一方水土更具人文关怀与生命力。佛山要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十大传统文化”,为新征程推动佛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刘芳:激活“十大传统文化” 扛起岭南广府文化传承发展大旗

刘芳。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十大传统文化”是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生动实践。当前,禅城正全力打造“佛山之心”,奔赴“六最”现代化禅城,“六最”中“最佛山”的底色最为鲜明,“佛山之心”必须是文化中心,禅城有激活“十大传统文化”,扛起岭南广府文化传承发展大旗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担当干劲!

以躬耕之姿,读懂“十大传统文化”。禅城承载着过去“四大名镇”“四大聚”的辉煌,这里至今矗立着千年祖庙、百年梁园等历史悠久的岭南建筑,延续着行通济、佛山秋色等传承数百年的民俗节庆,涵养着粤剧、陶瓷、功夫、龙狮、龙舟等璀璨的文化明珠。漫漫历史长河中,禅城的文化基因滋养了重工重商、开放包容、实干为要的城市文化,也催生了敢饮“头啖汤”的城市气质。深挖“十大传统文化”“富矿”是一种不忘本来的历史自信,也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十大传统文化”有一些在薪火相传中已经声名鹊起,有一些挖掘得还不够充分。要发挥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首先要读懂历史中的佛山,弄清弄懂弄透文化的核心内涵、传承体系、文化特质,打造一批展现时代魅力和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以一部精品代言一类文化、带火一座城市,塑造岭南广府文化群像。

以蝶变之势,传承“十大传统文化”。禅城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如推出禅城十大民俗活动,举办、承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性交流展示、中华龙狮大赛、中国陶瓷创意周等国家级活动;推动粤剧、陶艺、功夫等传统文化进校园,编写《陶艺》《剪纸》等地方教材等;实施岭南文化“双创”行动,把香云纱做成瓷砖、HEA龙狮文创系列热销全国;建成全省首个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联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可以说,禅城具有传承“十大传统文化”的良好基础。未来,我们要继续突破“小文化”视野,坚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统一的“大文化”整体观,推动“十大传统文化”朝着可观、可触、可感的方向发展,带动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美好生活。

以欣欣之态,创新“十大传统文化”。文化高质量发展是赢得城市竞争的关键变量。为此,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弘扬“十大传统文化”的禅城行动。推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将“十大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城乡风貌营造、城市格调提升、文化空间拓印进程。如把佛山古镇打造成为历史融合现代、特色兼具创新、生态宜居宜业的岭南广府文化集聚区。推动文化赋能产业转型,做强岭南文化IP,通过文化IP品牌化、场景化、产业化,提高传统文化“附加值”。如传承陶艺文化,加快“美陶湾”建设,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赋能商业消费,策划“禅城好礼”,打造“漫游禅城”文旅品牌,抓好大活动、促进大交流,把传统文化推向市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岭南文脉之城迈向新高度,提升佛山文化影响力,让禅城真正成为近悦远来的“佛山之心”。

车孟杰:传承佛山忠义文化可从四个方面发力

车孟杰。

作为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忠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是佛山人民自古以来坚守忠诚、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在明代,梁广、冼灏通等佛山民众,正是以忠义之举保卫着佛山免受兵燹之祸,使佛山获得“忠义乡”美名。而清代佛山义仓所承担的地方义举,也传承着佛山忠义品格。近现代革命岁月中,陈铁军、罗登贤、吴勤、邓培等英烈事迹,更是彰显了佛山人民对党忠诚、爱国为民的忠义品格。传承好佛山忠义文化并发挥其价值,是佛山赓续中华文脉、打造岭南广府文化高地的题中之义,应注重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入挖掘佛山忠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佛山忠义文化蕴含着佛山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基因,是佛山传承岭南广府文脉的重要根基。佛山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大对本土忠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梳理出佛山忠义文化中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价值理念,并加以有效转化和创新应用,使之成为引导佛山人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是大力推动佛山忠义文化融入城市品牌建设。佛山在打造城市品牌过程中,必须重视本土忠义文化元素的融入,以佛山忠义文化串联功夫文化、祖庙文化、工匠文化、状元文化等,突出其中忠诚正义的佛山人文精神,并进行一体传承与弘扬,共同展现佛山的岭南广府文化魅力。同时,推进佛山忠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筑“忠义佛山”城市IP,打造佛山忠义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佛山城市品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是充分运用佛山忠义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在传统佛山社会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忠义文化,也是新时代佛山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佛山应推动忠义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全面融入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发挥好忠义文化以文润心、以德育人、成风化俗的作用,塑造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凝聚社会治理合力,打造讲忠诚、守信义的佛山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是积极做好佛山忠义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佛山忠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佛山应以多元方式开展忠义文化群体活动,包括百姓宣讲、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激发人民主动参与、积极传播佛山忠义文化的热情。同时还要紧扣时代脉搏,突破忠义文化的传统话语表达,创新运用社交媒体、数字技术等对外讲好佛山忠义故事,传递佛山忠义精神在新时代的特色价值,塑造佛山的忠义形象。

毛巴总:让美食文化和龙舟文化融通发展

毛巴总。

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又是“全国龙舟之乡”,可以说,美食文化和龙舟文化在顺德有深厚的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融通有望再上一个台阶,为佛山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助力。

以文化为支点,寻宗求源,向上生长,让美食IP与龙舟IP“文脉融通”。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拥有穿越时空、驳接文明的力量。顺德的美食与龙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级别,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历史的洗礼。文化向下扎根,文明向上生长。美食与龙舟高热的背后都是文化的盛行。

“食在广东,厨出凤城,味在顺德”。近看,美食节或美食周自2006年肇始以来,顺德举行16次,持续发力,成为品牌。2023年3月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顺德落幕,标志着顺德美食进入了新赛道。远望,顺德人是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理念的践行者,没这种文化,806平方公里的顺德很难达到世界美食之都的高度。

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顺德。顺德培育了多支世界冠军队伍。而人们常说,领略龙舟文化,从吃龙船饭开始,以此点燃“同心同行,奋楫争先”的龙舟竞赛。因此,龙舟饭或龙舟宴就是龙舟文化与美食文化一个天然的融通之点,都是以美食为媒。民以食为天,“食”是这两种文化融通的桥梁。

以规划为引领,优化整合,重塑格局,让美食文化圈与龙舟文化圈“空间融通”。虽然美食与龙舟存在文化的融通,但两个文化圈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现实交汇并不多,需要扩大同心圆。跨界发展,需要规划先行。以文化为支点,在规划上特别构建一些“龙舟节+美食节”或“美食节+龙舟节”的地理空间,以地理长廊释放时间长廊,聚人气,生财气;同时,优化与强化顶层制度设计,让两者机制有机叠合。将价值链关联度较高、合作潜力较大的文旅产业“一盘棋”规划,就能吸引更多网民与网红“打卡”。

以发展为硬道理,持续孵化,相互赋能,让美食文化与龙舟文化两个产业“消费圈融通”。美食文化也好,龙舟文化也罢,行稳致远的钥匙是“发展”,离开发展,难以历久弥新。而发展,就要不断扩大“消费朋友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美食文化的真谛是“探寻真味”;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龙舟文化的真义是“体育竞技”。虽然两个消费群体不怎么一致,但有文化同源、空间同区的基础。如果将两个消费群体黏合在一起,消费力自然倍增。我们期待美食文化节和龙舟文化节跨界联动的一天,这恰是对两个产业消费群体融通的孵化与培育。

编辑/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