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公益慈善精神引领城市向上向善前行

2024年元宵节的通济桥,承载着佛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再一次成为幸福的渡口、欢乐的海洋。

今年的行通济主题更为鲜明,特别是昨天下午举行的行通济慈善活动,以新的意涵、新的活力,传递出这座城市向上向善、昂扬奋进、通济和谐的价值追求和城市精神。如潮水般的巨大人流,见证了佛山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双创”中迸发的蓬勃生命力。

穿越400年历史长河,行通济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愈发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夺目光彩。

行通济,肇始于明末清初,鼎盛于乾隆年间,进入21世纪后,更是成为全国闻名的年度文化盛事。数百年来,行通济作为一项民间游玩祈福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至十六,家家户户扶老携幼,举着风车、提着生菜,浩浩荡荡由北向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短短的通济桥,早已超越桥梁打通道路阻隔的原意,成为了佛山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符号。通济通济,融通调济。行通济蕴含着佛山人民对通济和谐的价值表达,寄托着佛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它不仅是佛山人对个体平安幸福的祈求,也是对城市家园更加和谐美好的祝愿。建设幸福美好的城市家园,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强烈的公民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仁爱奉献精神。将行通济概括为行通济慈善活动,更好地回归了行通济的本义,彰显了行通济的内涵,凸显了行通济的公益慈善基因。

行通济,顾名思义是走过通济桥。作为活动载体,通济桥从得名之初就携带慈善的印记。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时任户部尚书、佛山乡人李待问回乡见该桥年久失修,便发起募捐加以修缮并取名通济桥,所谓“桥以通济为名,必通而后有济也”。此后的300多年间,古通济桥曾多次由佛山官方和民间捐资修建。可见,从数百年前古通济桥的新生开始,它便携带公益慈善的基因,承载着佛山济世安民、通济天下的精神。

进入新时代,行通济的慈善印记,在各方合力推动下逐渐凸显为显性标识。一连举办十多年的元宵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为行通济注入现代公益慈善因子,倡导和传播现代公益慈善理念,推动了行通济这项传统民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行通济成为佛山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凝结佛山城市精神文明的一条纽带。

今年的行通济慈善活动,坚持现代公益慈善理念,设立的三个子活动全部聚焦公益慈善主题,突出彰显了行通济向上向善、通济和谐的精神内核。汇聚了来自社会各界20个方阵的元宵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传递了每一个佛山人都能够做公益、也应该做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捐款活动,寄托了佛山人民人人参与现代化城市家园建设的火热追求;“爱满佛山 向善之城”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盛典,弘扬了致敬佛山人崇德向善爱心善举和激昂向上精神力量的价值导向。这是一场对公益慈善理念和现代文明理念的集体公民教育,通过内涵的挖掘提升和形式的创新转化,体现了内在与外在、现代与传统的高度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尊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将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奉为美德。如今,公益慈善事业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保障和治理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以及“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蓬勃发展,而公益力量始终是中国磅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当前正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市委“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这样的使命任务,尤其需要在全市凝聚价值共识、汇聚各方力量,涵养向上向善、昂扬奋进的精神文明。新时代新征程上,佛山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追求,借助行通济这项扎根人民心底的传统民俗,将现代公益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绿美佛山建设,推动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乐善之城建设,必将形成向上向善、通济天下的强烈文化认同,汇聚起佛山昂扬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叶小青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张弘弢、王澍

编辑/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