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 | 厚植文化根基,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主持人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何深刻理解三种文化形态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通过文化赋能,厚植思政课底蕴、激活思政课活力?本期圆桌就此展开探讨。

主持人:小青

图片来源图库。

本期嘉宾

孙晓晖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肖永辉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杜奋根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胡庆亮 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孙晓晖:坚持以文化人,扎牢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

孙晓晖。

学校思政课兼具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双重特点。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政”,原因在于其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思政课的要义在于“化”,文化的赋能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文化的滋养为学校思政课提供生命力和鲜活度。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根基与源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高度重视“三种文化形态”在思政课建设中的独特性作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厚植学校思政课精神本色。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浓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思政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滋养和教育资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在思政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勤劳奋斗、自力更生、扶正扬善等价值观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核心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同中找到历史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激发努力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革命文化启智润心,着力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历程中锻造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在内容上相互契合,在价值逻辑上高度一致,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资源。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思政课要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更要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通过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有效激活革命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定正确的党史观,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励广大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不断激发思政课活力亮色。作为代表新时代我国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方向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植根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沿、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属性,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一要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学生深化对于文化主体性的理解,坚定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二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全方位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学懂弄通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三要善用“大思政课”,全面打通、有效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资源和数字新媒体技术,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汇聚文化合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力量、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取支撑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肖永辉:以文化之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肖永辉。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路径。思政课建设应加强对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引导,让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深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立志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力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国人的思想行为。思政课要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哲理、人物、节庆、仪式等思政教育元素结合阐发党的创新理论,把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的历史经验、传统智慧和民族精神传递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

以革命文化的“奋斗”之力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蕴含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革命文化体现了奋勇开拓和求实创新的自信精神,其中丰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可以使青年更加明晰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获得成功的密码。思政课要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观看革命题材的文化作品,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承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弘扬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斗争精神,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了解我们党百余年来的努力、斗争和牺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生动道理,增强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和感情。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之力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政课要用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山区公益校长张桂梅、爱国科学家黄大年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用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等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材料,用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实例,引导青年学生崇尚英雄的人民、追随人民的英雄,坚定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豁得出去的信念,清楚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从而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坚决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定力。

杜奋根:让革命文化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活教材

杜奋根。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创造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革命文化传承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革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高度契合,价值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要依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合理融入革命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莘莘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革命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目的就是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阵地。而红色是革命文化的鲜明底色,革命文化承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思政教育的内在需求。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讲好革命故事、英烈事迹、党史故事,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红色血脉传承永续。

其次,革命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革命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革命夺得成功的力量之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愈加尖锐,而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丰盛的时代,距离血与火的革命时代较远,也没有经历过贫穷与艰苦,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通过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感悟革命先烈和英勇的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民族、人民的热爱,使我们的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再次,革命文化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优质、鲜活的资源素材。革命文化中不仅有大量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革命精神,还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如革命遗迹、革命文物,这些都是讲好思政课的优质素材。运用这些素材讲好革命故事,以情动人,可以让思政课堂鲜活起来。革命故事中蕴含着坚定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等,体现党的奋斗宗旨、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制胜法宝,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讲好鲜活的革命故事,运用好革命遗迹和文物,可以将看似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更真实、更接地气,真正地让学生产生深度情感共鸣,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峥嵘岁月,自觉成为革命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胡庆亮:让“岭南名人”飞入寻常思政课堂中

胡庆亮。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和载体加以呈现,有形的如人、物、建筑,无形的如节日、传统、风俗。同时,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点,对一定范围内的公众而言,越是本地的、越是熟悉的就越有亲和力和亲切感。因此,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抑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思政课上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必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其中,以岭南名人为抓手,讲好他们的故事,传递他们的精神,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大有裨益。

精挑细选,建立岭南名人的架构谱系。岭南地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大量优秀人物。他们有的土生土长,有的来自异地他乡,都为岭南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将如此多的名人名宿名流融入思政课,须先对其分类整理、对号入座。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行业和领域为标准进行类型划分。例如,被称为“岭南三大家”的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可归为历史文化类;被称为“广东四大农运领袖”的彭湃、阮啸仙、周其鉴、黄学增,在大革命中英勇无畏、鞠躬尽瘁,可归为红色革命家行列。另外,诸如“岭南圣母”冼夫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凡此种种也要各从其类、各得其所,以此构建起内容丰富、记录完整的岭南名人图谱。

精剖细解,挖掘岭南名人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孕育不同精神,不同精神具有不同特质。挖掘岭南名人的精神价值,必须依据岭南地域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例如,以邹伯奇、黄子卿、马大猷、黄旭华等为代表的粤籍科学家,既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报国之志,同时展现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被誉为“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开创“岭南画派”,体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风尚……一言以蔽之,时代的变迁需要我们在保持岭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阐释好其中的时代意蕴,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精耕细作,讲好岭南名人的动人故事。食材和配料备好之后,如何成就美味佳肴取决于厨师的功力。同样,岭南名人能不能在思政课上发挥效用,有赖于教师讲故事的能力。首先,从人性出发,从情感入手。讲麦贤得,不一定讲他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可以讲讲其生活中的自强不息和热心公益。其次,关注细微,善于用细节打动人。讲彭士禄,不一定讲他在核动力发展方面的丰功伟绩,可以讲讲其生活琐事、生平憾事。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讲什么故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臆造、夸大其词,也不能老生常谈、前炒后翻。要注重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重温历史中设身处地,在场景再现中感同身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铸牢信仰之基、飘扬理想之旗。

编辑/黄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