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评论员文章丨勇担实验区建设使命,佛山擂响战鼓

一向敢饮“头啖汤”的佛山,勇担省委赋予建设实验区的光荣使命,再次冲在改革最前面,擂响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战鼓。

日前,佛山召开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对推进实验区建设进行动员和部署,凝聚全市力量,把握实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进。

实验区,蕴含的是改革创新,关乎佛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成一座怎样的岭南都市,关乎佛山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站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高度,关乎佛山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交出一份怎样的合格答卷,关乎佛山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中展现一种怎样的责任担当,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佛山具有重大意义。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全市上下都应切实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把思想统一起来,以高度自觉的共同担当推进实验区建设。

全国“一盘棋”下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改革安排。佛山建设实验区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一盘棋”下的具体行动和实践探索。

省委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最重要的任务和最有效的抓手就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区作为省委赋予佛山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战略支点,与前海、南沙、横琴、河套等形成更好战略联动,发挥佛山作为极点城市的功能作用,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发展。佛山作为先发地区,立足自身基础条件先行先试,将为全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范例,为推动广东最大短板变身“潜力板”作出佛山更大贡献。

顺应发展规律的乘势而上

佛山建设实验区,其实早已在步步深入的改革实践中播下种子,如今是破土而发。实验区落地之前,佛山就一直在用心破解区域不平衡、城乡不融合问题。市委提出“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争当城乡区域协同发展领头羊。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改革,一个点位一个点位谋突破,让一些制约发展的老观念、老机制、老模式得以破解,让一系列积存多年、悬而未决的发展难题得以化解。改革的持续深化,创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积蓄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形成了今天建设实验区的水到渠成之势。

建设中的珠肇高铁项目。/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摄

佛山建设实验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势而为,反映了发展实际,体现了现实需要。放眼全省乃至全国,佛山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相对较强,县、镇、村三级发展都有比较优势。作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的制造业大市,佛山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制造业梯度结构。随着产业规划布局不断优化,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等加快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功能板块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生态更高效,能够探索出一条以制造业支撑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独特路子。

重塑城市形态的改革攻坚

省委对佛山建设实验区寄予厚望。把握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市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发展模式,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发展形态重塑。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保持更加从容的定力,坚持产业打头,同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脚踏实地塑造产业生态,以大园区大平台重构产业发展空间,努力蹚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广东医谷·云东海生命科学园中,广东天康致远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已进驻企业正在装修。/资料图片

把握重大机遇,以实验区建设推动城市重塑,需要紧紧牵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问题导向,哪里有堵点难点,哪里有瓶颈制约,就在哪里推进改革。按照这次大会明确的改革任务书和主攻方向,聚焦功能板块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强区促镇带村、绿美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对口帮扶协作等6个领域,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五区携手奋进的共同担当

建设实验区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支撑性的战略任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削高填低、互挖墙脚,让发展快的区去等慢的区,而是让大家你追我赶、同向奔赴、手越牵越紧,促进全市一体、五区一心深化开放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力。

改革潮涌,击鼓催征。全市上下要增强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以时不我待、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抓好实验区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担当,看准了、想好了就抓紧动起来、干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放开手脚,争当闯将、干将、猛将,勇于啃硬骨头。建设实验区需要开门搞改革,紧紧依靠群众把改革推向前进,让实验区建设始终充满着佛山的泥土气息,凝聚着群众的聪明才智。锚定目标任务,齐心协力干好实验区建设的大事业,我们一定能交出一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异答卷!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编辑 | 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