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村也有自己的招商中心,这是相当少见的。
青山碧水环绕的石水村。
从高明区杨和镇石水村委会出来右转约100米,一栋设计感十足的建筑映入眼帘——这里是石水招商中心。这个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招商中心虽只有100多平方米,却“别有洞天”,一个沙盘便将石水概貌、发展资源“和盘托出”。
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石水招商中心。
“以前招商全靠一张嘴,现在客商可通过沙盘直观地了解石水村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往往事半功倍。”石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严国全欣喜地说,今年招商中心建成后已经引进多个产业项目。
作为佛山辖区面积最大的行政村,石水村曾是一条穷山村。乡村产业的空白与地理位置的闭塞,即便坐拥“佛山第一峰”皂幕山等丰富生态资源,石水村也一度面临发展困境。
石水村的命运齿轮,随着这两年“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而加速转动。如今,石水村更加系统地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从“一穷二白”走向欣欣向荣,石水村在皂幕山下催生“美丽经济”,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佛山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绿水青山 石水的幸福靠山
“有一家种植香水柠檬的企业有意在我们村租用山地约1200亩,其中约300亩属于村集体山地,同意出租的户主请接龙签名。”今年3月,石水村井一村民小组长黎凤英将信息发布在村微信群后,瞬间“炸开了锅”。
面对这“泼天的富贵”,村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在群里留言讨论。短短几天,100多户山地户主或在群里接龙,或在纸上签名,最终有超过96%的户主同意出租。
“以前用山地种桉树,要耗费人力和资金管理。现在租出去,不用操心,还可以收租金。”黎凤英说,目前已清退出租地块上的七成速生桉,期盼早日种上柠檬树。
石水村的“摇钱树”从速生桉变成柠檬树,折射了当地在生态资源利用上的观念转变。而这片土地的绿色生态发展故事,还要从那片迷人的山水讲起。
夏末,皂幕山苍翠深邃,西坑支流碧水潺潺。漫步在山脚下的石水村,村舍整齐、田园芬芳、绿树成荫,映入眼帘的皆是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卷。
正在重建的骑楼街。
千百年来,皂幕山见证并深深影响着石水村的发展。皂幕山是高明河主要支流杨梅河的发源地,水文资源丰富。碧水穿流层层山林,造就了最初的石水村。
石水石水,顾名思义,便是“石+水”,以遍布山野的鹅卵石和碧水山间环绕而得名,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雅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皂幕山为石水村提供了丰富的山地农林资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水村和周边几条村,家家户户都在山地种茶。
进入21世纪,各地投资造林热潮席卷而来。由于速生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不少村民在山地甚至农田上种植速生桉。88岁的村民黎惠生经历了那段热潮,“种茶需要几年维护期,前期没有多少收益,很多人把适合种茶的山地都种上了桉树。”
然而,村民们慢慢发现,大面积无序种植速生桉,导致山地水土流失、水源受影响、土壤肥力退化等系列生态问题,并非长远之计。
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绿美佛山生态建设推动下,石水村充分利用退桉还林腾出的宝贵林地空间,种植香水柠檬、柿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如今,走进位于石水大田村的皂幕山高价值品质柿子树种植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山坡上一大片柿子树青翠碧绿、郁郁葱葱。有些苗木已经挂上橙红色的果实,好似一个个红灯笼。小苗种植的杮子树也将在三年后进入挂果期。大田村将打造“千亩柿乡”特色网红村,做大做强甜蜜“柿”业。
从靠天吃饭,到桉树种植热,再到引进绿色种植业,石水村更加科学地利用生态资源,持续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石水的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农文旅融合 石水的诗与远方
坐上漂流艇,湍急的水流迫不及待地将游客卷入其中。河道蜿蜒曲折,每一次从高处俯冲而下,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失重感,让人忍不住尖叫。
石水游龙峡漂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如此令人心跳加速的冒险,在石水村的游龙峡就能体验到,这里有全省最长的漂流河道。“河道两岸绿树成荫,真是好玩又不晒的‘亚马逊森系漂流’。”江门游客朱斌对游龙峡漂流的自然风光赞不绝口。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96.94%,我们看中它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第一天来考察就拍板决定搞漂流项目。”佛山市悦游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邓鹏说,今年“五一”正式开业以来,接待了12万人次游客。
同样火爆出圈的,还有建于皂幕山大田村入口处的ITREE爱树皂幕山苑。主理人蔡玉龙以皂幕山景观和老屋为基础,打造了这家融合文化艺术空间的高端民宿,成为石水文旅新地标。
走进皂幕山苑的书芽木屋,坐在10米高的落地大玻璃窗前,手捧书籍细细品读,时而望向窗外蝴蝶翩跹,便能找寻到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两年,在“百千万工程”带动下,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向石水村汇聚,激发乡村振兴澎湃动能。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石水村借机借力把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皂幕山瀑布茶园董事长罗文胜是石水村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得知村里准备搞茶场后,他返乡投资,自2019年起在塘窝村后山建设茶园项目。目前,他的茶园种植了400多亩茶叶,同时在村里建立机械化生产线,将在今年秋天推出第一批成品茶。
“项目规划总面积达1800亩,将打造成为‘产业基地+观光体验+休闲康养’的立体生态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罗文胜对茶园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填补石水村第二产业空白的远航酒业绿色生态酿酒基地,则与一、三产业紧密联结,形成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打造生态工业旅游新体验。
石水招商中心内展示的大田甜柿。
如今,石水村农文旅项目遍地开花,新产业、新业态接连涌现,吸引大量游客进村打卡拍照、消费体验,打破了只有山水、没有人潮的困局。
“几十年来,石水村都没有像现在这样车来车往、人来人往。”上世纪70年代,陈建华从禅城来到石水村,当了两年知青。2020年,她和老伴又回到石水井一村,租下公路旁的一栋旧民房居住。“井皂公路开通后,游客蜂拥而至,经常有过路游客探头进厨房问有没有饭吃。”陈建华说。
农文旅产业兴旺,带动石水村民增收致富,大家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日子越过越红火。刚刚过去的暑期,村民陈慧婵比以往更忙碌了,“游龙峡漂流开业后,我在家门口支起摊子卖泳衣,一个月收入几千元。”
随着生态转化深入推进,石水村正加快实现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财貌”双全 石水的美丽经济
9月9日清晨,天色刚泛起鱼肚白,村民杜彩凤就收拾好工具出门,前往位于榄坑村民小组的茶园从事锄草、修枝等工作,一天能拿到130元工资。
这个200多亩的茶园由石水村委会与皂幕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不仅帮助村民就业,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预计未来五年,石水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可达5000亩。
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石水村发展的一大瓶颈。“石水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就像一只手掌中的手心和手指,现在‘手指’有力,而‘手心’无力。”严国全苦恼地说,村集体财力薄弱,很难办大事。
这样的困局在近两年迎来了转机。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石水村集体经济走上“强筋壮骨”之路。
皂幕山大田村入口处的ITREE爱树皂幕山苑。
今年3月,佛山交投集团的杨盛栋和两名同事被派到石水村当乡村CEO。走马上任后,他们立即深入石水村下辖20条自然村调研,探寻“金钥匙”解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密码。
一个月后,石水股联社成立“佛山市高明区石水项目投资有限公司”,又叫“强村公司”。“这家公司由村集体100%控股,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代替传统股联社,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杨盛栋说。
强村公司成立后,乡村CEO瞄准石水生态特色,纷纷亮出“拿手绝活”:建立公司管理制度、指导开展农业种植、复耕100多亩闲置农田、拓宽农产品销路……乡村CEO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大脑”。
近段时间,杨盛栋和同事有点忙。他们一边加强与所在单位、国资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大超市沟通,一边加快打造微信商店小程序,线上线下卖力推销石水大米、茶叶、霸王花等农特产品,助力村集体增收。
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对于石水这样的生态村而言,只有深耕生态资源,把绿水青山更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才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石水村还有很多环绕皂幕山的田地。这些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稻田,由于耕作难度大,部分曾被弃耕。
石水村委会成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复垦代耕的形式盘活一批山坑田,依托皂幕山“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泉水稻种植,计划打造山泉稻米之乡。
通过集约连片起来的7000余亩土地,石水村引进金花茶、香水柠檬、柿子等作物种植企业,预计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45万元。
石水村通过土地流转,“转”出了集体经济新活力。“我们村租赁流转300余亩土地建设民宿后,前年我家领到4000多元分红,村集体一年直接增收了13万元。”石水大田村村民黎文彬说。
深挖生态资源,催生“美丽经济”。2023年,石水村组两级集体收入679万元,同比增长超过133%。看到这样的经济账目,村民欢欣鼓舞。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骑楼街等文化项目即将投用、农文旅产业越来越兴旺,严国全对石水村的未来有着美好憧憬:这里将是一个集康养、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绿美石水,生活多姿多彩!
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石水村打造了生态村乡村振兴样板。期待石水村为全省更多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
蹲点日记
老茶园:致富新茗吐绿飘香
9月9日10时许,细雨初歇,石水村被一层轻纱似的薄雾温柔拥抱,山峦层叠,宛如水墨画卷缓缓展开。皂幕山茶场,在这片朦胧中更显生机盎然。金牡丹茶树轻摇翠色,新芽含露,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与山间萦绕的薄雾共舞。
59岁的村民杜彩凤头戴斗笠,身穿雨衣,手拿镰刀,正和工友们一起为茶树除草。杜彩凤家住石水塘下经济社,每天早上7时出发,步行至茶场开工。
“以前附近工作机会不多,现在村里办起茶场,在家门口一天就能赚130元。”杜彩凤说,工作量足的话,一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比自己务农好多了。
从皂幕山茶场驱车下来,石水小学便矗立在整洁的柏油马路边。这里是石水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茶场——狮跛茶场的原址。
“从前家家户户种茶、炒茶,到后来国营狮跛茶场的红火与式微,再到21世纪初速生桉的登场,茶叶的发展空间不断收窄,后来只作村民自用了……”88岁的村民黎惠生感慨地说起石水茶产业的发展历史。
如今,石水村再现连片茶园的景象,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决定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为游客打造特色手信,把石水味道带回家,于是想到重新种茶。”石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严国全说。
经过几年筹备,2022年,属于村集体所有的皂幕山茶场终于开了起来。在石水村委会的带动下,不少民间资本相继投资入驻,办起茶场。
皂幕山茶场的致富金叶子。
在距离皂幕山茶场不远处的塘窝经济社后山,皂幕山瀑布茶园的400余亩茶树长势正好,即将在秋天迎来第一批成品茶。
最近,瀑布茶园董事长罗文胜忙着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和嘉宾。身为石水村人的他于2019年回到村里投资开办茶园。“我小时候家里就有种茶,对茶叶有一种情怀,希望石水能重新飘起茶的香气。”如今,他的愿望即将实现。
“来,喝杯清茶!”在石水村委会,茶水一摆,茶香弥漫开来,严国全打开了话匣子。谈及茶产业发展蓝图,他信心满满,“我们将联合瀑布茶园及57名村民等,共建华农181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总面积5000亩以上的茶产业全产业链。”
茶好,后续文章也得跟上。目前,石水村正在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石水农产品商城”微信小程序即将上线。届时,石水茶叶“高明红”将走向大江南北,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俏婷)
骑楼街:乡村文旅升级焕新
9月9日,距离高明中心城区10余公里的石水村井头圩,雄英酒楼的大门敞开着,一股股温暖而诱人的香气不断溢出。英姐身着整洁的围裙,步履轻盈地在后厨与前台间穿梭。
英姐笑靥如花,边为客人斟茶,边打开“话匣子”,声音里满是自豪:“要是前两日你们来,怕是要扑个空。那会儿,楼上楼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都是冲着石水的好山好水。”
谈话间,窗外隐约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机器声来自不远处的骑楼街。骑楼街,位于杨宅线、井皂线交汇处,石水村井头圩内,是通往“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以及游龙峡漂流的必经之地。这个曾经繁华的商业中心,如今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焕新。
2002年,36岁的英姐在石水村经营起雄英酒楼。当时,骑楼街还是人来人往。“银行、供销社、收购站、邮局、屠宰场、杂货铺,乜都有,仲有好多嘢买。”多年以后,英姐仍然怀念家门口的那份烟火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骑楼街的业态逐渐被淘汰,至今荒废了近10年。
近几年,皂幕山、游龙峡漂流的火热,为石水村带来了人气,但村子的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尤其是餐饮、住宿业态不足,只能“抱着金饭碗饿肚子”,留不住游客。
“改造骑楼街所在的井头圩石坎片区,引入新业态补短板。这事,能成!”看着被绿色密目网包裹的施工地,石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严国全的眼神更加坚定,“骑楼街是石水村的门户,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皂幕山旅游休闲区的集散枢纽,再造石水村的商业繁华。”
今年,广东顺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顺控产投公司出资700万元,与杨和镇政府共同成立顺和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启动井头圩石坎片区骑楼街风貌升级项目,作为石水村旅游项目试验点。
顺控产投公司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刘嘉杰介绍,骑楼街项目开发将延续骑楼街的风貌特色,融入餐饮、文创等业态,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营造场景化的商业氛围,以“乡村文旅+”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石水村文旅项目动起来,村子的变化肉眼可见,雄英酒楼就是很好的见证者。今年5月以来,雄英酒楼客流量同比增长一倍多,最高峰一天接待约200人。“可以揾到钱,我哋都好开心。”说完,英姐又转身回到厨房,继续忙活。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统筹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伟鹏、蔡闻佳
撰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建荣、刘嶒、黎俏婷
摄影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
编辑 | 蔡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