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个论丨挖掘优秀农耕文化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也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自古便浸润着南海之滨的开放包容精神,氤氲着岭南文化的崇文重礼之风,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当下,应该打好“农耕文化”这张牌,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全面振兴更好传承农耕文化,让两者互相赋能、相得益彰。

高明农村。/资料图片

挖掘农耕文化,绘制文化图谱。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留存记忆,更是乡村发展难能可贵的资源。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稀的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必要探寻佛山农耕文化背后的人文历史、创业故事、社会价值,助力打造广东地方农业文化图谱,以此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佛山农业文化是药食同源、天人和合的具象呈现,也是族群祖先调和与对抗“蛮烟瘴雨”南方自然特征的生动案例。绘制佛山农业文化图谱,其中一个思路,可以通过主题线的方式,串联起以盐步老龙(龙舟)礼俗、基塘农业养殖、桑园围水利工程等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南海九江双蒸酒、煎堆、西樵大饼、广式烧腊、三洲黑鹅、合水粉葛、富硒大米、高明红茶叶等非遗饮食为代表的“食文化”;以石湾陶瓷公仔、顺德龙江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器文化”。

讲好农耕故事,增强文化认同。农耕文化是一把古老的标尺,在田间地头刻出时间的凹槽,在屋宇街巷凿出历史的痕迹。时光先行,农耕文化虽慢了一步,却保留了自己。在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危机问题突显的今天,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时代的涤荡下变得越发珍贵,其中的景观格局与水土利用模式,在当今依然具有高效的农业运作和生态服务能力。例如,在2020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佛山桑园围,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维系人居环境和良好生态等功能于一体,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对于这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结合农业文化旅游、乡村记忆重塑等活动,重现或推广优秀农业文化场景,提炼地方农业文化形象,打造农业品牌,擦亮文化名片。

善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表达。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催生出对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在数字化助力下传承和利用等话题的系统探讨。为此,有必要把地方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与其他应用数字化的要素不同,数字化不仅可以协助文化资源的采集,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创意生成媒介。例如,许多农博馆与农耕文化展厅通过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以虚拟空间的超叙事方式,对农耕文化的诠释更加灵动,在与观众的体验互动中生成更多创意路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文化机构也要警惕,切忌因过分追求农耕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而破坏了遗产地生态环境,忽视了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文字丨缪璐(作者单位:佛山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