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满怀期待地推开家门时,静电却躲在门把手后,准备给你一个“电击”;当你在办公室准备站起来时,衣服却紧紧地贴在身上,就像被无形的胶水粘住了一样;当你拿起梳子准备梳理一下凌乱的发丝时,头发却像被静电施了魔法一样,一根根竖了起来......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干燥,静电困扰又“重出江湖”。12月2日,记者为您揭开“静电”的真面目,带您找到解决“静电”的武林秘籍。
物理老师用实验展现“静电”原理。
专业解答什么是“静电”
记者来到了惠景中学,在惠景中学的教室里,林周老师通过“会飞的章鱼”与“纸屑大冒险”两个精彩的小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了静电的神奇魅力。他解释道,物体由质子和电子构成,正常情况下,质子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相等,因此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然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会发生转移,导致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则带负电。
随后,林老师进一步解释了静电的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带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其次,如果两个物体带同种电荷,它们会相互排斥。像在秋季等干燥季节,物体带的电不能及时导走,就容易积累形成静电现象。例如,在梳理头发时,头发会因带同种电荷而越梳越蓬松,在脱衣服时,静电现象也会尤为明显。林老师表示,当人体碰到导体时,积累的静电会瞬间释放出来,形成明显的静电感。
记者换上缎面服装,测验衣物的材料是否更容易导致静电的产生。
记者亲测:三招摆脱静电困扰
为了减少静电现象,林老师建议,市民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湿度、穿着天然纤维衣物、保持皮肤湿润等方式来减少静电。记者也亲身实践,对一些容易产生静电的“导体”进行了测验。
首先,对于冬季经常“触电”的门把手,记者在门把手上轻喷水雾后,触电现象立即消失。原来,利用水的导电性将电荷导走,就能轻松化解金属门把手“触电”的困扰。
其次,穿着缎面衣物时,容易出现黏腿的现象。但记者在腿部涂上身体乳后,黏腿现象也随即消失。身体乳的滋润效果让皮肤和衣物之间形成了一层保护层,有效防止了静电的产生。
林老师进一步解释道,在接触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前,我们可以使用喷雾让身体或衣物稍微湿润。这样做是利用水的导电性将电荷导走,从而减少静电的产生。此外,增加室内湿度也是预防静电的有效方法。例如,拖地、使用湿抹布擦拭等方法,都能有效降低静电现象的发生。当然,穿着天然材料制成的衣物,如棉质衣物,同样能够减少静电的产生。
记者在金属门把手上喷上水雾,减少静电产生。
切勿大意!静电的潜在危害
虽然静电看似无害,但在秋冬季节,由于空气湿度低,静电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烦人的问题。林老师提醒说,静电能量虽小,但电压很高,容易发生放电。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低的物体互相接近时,如果电位差达到300V以上,就会出现火花放电。
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若已达到周围可燃物的最小着火能量,且可燃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在加油站、化工场所等易燃易爆环境下,应特别注意防范静电带来的危害。
在这个干燥的季节里,让我们掌握这些防止静电的小妙招,轻松告别静电的困扰吧!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谢文锐
图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赟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