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热水袋、暖宝宝成了大家手中的“香饽饽”,但取暖用品若使用不当,可能引起烫伤。近日,网传一女子因直接把暖宝宝贴在肚子上睡觉,结果被烫掉了一块皮。对此,记者走访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相关科室,请专家科普相关知识。
取暖用品为何烫伤皮肤?
“其实熏艾灸、贴暖宝宝、用热水袋或暖手宝取暖而烫伤属于低温烫伤,刚接触皮肤不会感觉到烫,甚至感觉比较舒服。”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钟育波介绍,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比体温高的低热物体而引起的烫伤。
一般来说,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当接触皮肤的热源高于人体温度,且长时间作用时就可能导致皮肤及软组织由浅及深的损伤。理论上,45℃以上的温度就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暖宝宝、热水袋虽然温度比较低,但都在致伤阈值以上,在足够长时间接触皮肤后也可能造成烫伤。
记者走访多个商店和药店发现,目前市面上的暖宝宝发热后,最高温度有63℃,平均温度是53℃,已经达到了能造成低温烫伤的温度,所以在商品包装袋上大多写有“请不要在就寝时使用或者和取暖设备一起使用”等提示。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正确使用取暖设备是预防低温烫伤的重中之重,控制使用时长也很关键。”钟育波表示,使用“取暖神器”一定要谨慎,身体不要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最好也不要超过30分钟。比如暖宝宝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而应隔着衣服贴,时间不宜过长。在使用热水袋和暖手宝之前套个保护套,每隔30分钟换个位置更安全。
除了暖宝宝等大家使用频率较多的保暖“神器”,医生还提醒,电热毯在使用时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上床入睡时应关掉电源,避免整夜使用。
什么人群更易被低温烫伤?
医生强调,老年人、糖尿病病人、婴幼儿、残障人群等容易造成低温烫伤。老年人因下肢感觉迟钝,发生烫伤不易知觉,直至烫伤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被发现;糖尿病病人因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末梢不敏感;而小朋友由于皮肤娇嫩、表达能力欠佳等因素,也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医生提醒,如果不小心被低温烫伤,可以第一时间使用冷水泡过的毛巾进行湿敷,情况严重者请及时就医。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赟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