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乡志》记载,叠滘别名双溪,曾称叠溪、叠水,1951年分置叠南乡、叠北乡,人居始于北宋。这座岭南水乡,河涌九曲十八弯,一河两岸村民傍水而居,生活与水紧密相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水乡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里,从书院的琅琅书声,到诗社的文人论道,从广场上的醒狮腾跃,到曲艺船上的丝竹悠扬,叠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生活状态孕育了“文武双全”的人文特质。
这一特质如源头活水,既滋养出历史上科举才俊辈出、武术名家迭现的鼎盛气象,更在当代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为城市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支撑。
当书院遗风遇上现代教育,当醒狮鼓点融入社区治理,当龙船精神注入产业发展,桂城叠滘正以文武兼修的文化底气,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发展新篇章。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十番在2024年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中演出。(资料图片)
文武兼修 千年水乡的侠骨柔情
叠滘是水乡,也是书乡,乡人素重教育。在南宋时,叠滘就建有洙泗书院。明清时期,村落中书院、社学兴起,奠定了其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色。
据史料记载,叠滘历代有进士14人,举人26人,人才荟萃。其中,明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创行“一条鞭法”的庞尚鹏,就是叠滘乡人。
叠滘书院是当地文化教育的象征,清代由乡绅何沛如等人倡建,曾汇聚文人雅士讲学论道,培养出众多科举人才,包括潭头村清代举人陈作猷、江头村进士陈大年等。
1924年,旅港商人周颂朋在潭头坊陈公祠倡办叠滘小学。这所引入新式教育体系的学校,设公民、音乐、体育等课程,并建图书馆、游泳池等设施,成为当时乡村教育的典范。后因学子众多、校舍不足,叠滘小学再得周颂朋鼎力相助,择现址建新校。叠滘小学校歌中“沥精诚以格召,溉五育以陶绳”一句,体现了对全面育人的追求。
来到当代,叠滘人对“文”的坚守始终如一。1988年,成立于江头村的叠溪诗社,成为乡间文人与教师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创作格律诗词、楹联为特色,曾编撰《叠溪诗集》,延续了岭南文人以诗会友的传统。
从崇文重教的书香传承到尚武崇德的精神谱系,叠滘人的武术基因同样熠熠生辉。洪拳这一岭南主流拳种,曾在叠滘各村落地开花。
东胜村的比麟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比麟堂起源于清代私塾,民国时期成为洪拳宗师林世荣一脉的传习地。在这里,洪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侠义的追求。
除了比麟堂,圣堂村的福麟醒狮队也是叠滘武术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0多年前组建以来,福麟醒狮队不断创新,将洪拳步法与醒狮表演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99年,他们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岭南醒狮的魅力。
叠南社区圣堂村八旬老人何庆晃是福麟醒狮队的第四代领队。谈起狮队的辉煌历史,何庆晃老人仍难掩激动:“1999年,央视春晚节目组来南海影视城拍摄新春百狮贺太平擂台赛,我们的地狮表演在318支狮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等奖。”
把目光从岸上移到水上,叠滘的水乡生产生活孕育了其独有的水上艺术。
穿梭于河道中的曲艺船,就是其中的灵动一抹。何庆晃告诉记者,旧时的叠滘河涌中,常有装饰精美的曲艺船巡游。船上不仅有粤剧演员表演,还有乐手演奏十番、八音锣鼓,形成了“水上戏台”的独特景观。
“以前的曲艺船非常热闹!”何庆晃回忆说:“船身挂满罗伞、彩旗等,远远就能听见丝竹声。我们小时候经常挤在岸边听演员们唱戏。”据何庆晃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曲艺船曾配合土地改革等政策到各地开展宣传,表演粤曲《追报表》等剧目,成为村民接受新思想的窗口。
历经千年积淀,叠滘以“文”铸魂,以“武”塑形,水乡文化的丰沃土壤孕育出了当地人“文武双全”的人文特质。
古今辉映 文武基因的时代焕新
时光奔涌向前,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深藏在桂城岭南水乡中的这种“文武双全”的人文特质,仍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传承数百年的叠滘龙船漂移,在近年引入专业化的直播团队和商业运维后,赛事持续火爆,关注热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现象级文旅IP。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十番传承百年,素有“无十番不算秋色”的说法。佛山十番又名茶基十番,是融合打击乐、舞蹈与民俗的独特艺术形式,明代从江浙传入后,吸收本地八音锣鼓特色,形成“飞钹”等标志性表演手法。
如今,叠滘中学、桂江二小成为佛山十番的区级传习所,茶基村是省级传承基地,该村的“何广义堂十番会”拥有多名传承人。
曲艺船虽已鲜少大规模巡游,但在重大节庆,仍能看到其身影——叠韵曲艺团的粤曲“发烧友”边巡游边唱粤曲,一首《叠滘好风光》唱响了新时代老百姓的幸福新生活,与岸边的醒狮、河中的龙船共同构成岭南水乡文武相映的美丽画卷。
人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特质是人的群落性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叠滘“文武双全”的人文特质,孕育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叠滘龙船文化展现出的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精神,塑造了城市积极向上、凝聚一心的精神内核,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乡村层面,在近年来开展的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中,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从清淤截污的河道治理到文化空间的升级改造,叠滘上下以龙船竞渡般的默契团结协作,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组建佛山叠滘龙漂文化有限公司,将街道公有企业、商会、社区等多方资源拧成“一股绳”,做大集体经济蛋糕;以“敢饮头啖汤”的魄力推出“分润模式”,推动叠南社区“老魏”停车场项目采用“租金+利润分成”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租赁向复合经营转型。
城市层面,桂城以人文精神为纽带,以拼搏进取精神为内核,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总部经济等现代产业发展,不仅推动GDP向千亿量级跃升,更构建起“以人文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湾区“超级街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桂城近年人才净流入率位居佛山前列,年轻人口占比持续提升。
“文武双全”的人文特质还催生出了独特的文旅产业。近年来,特色餐饮、文创店铺甚至大型文化产业园在桂城不断涌现,为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俏婷
编辑/古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