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攻坚,勇挑大梁。
2024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会议研究通过《佛山市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赋予佛山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闯新路、作示范的重要使命、重大机遇。
一年来,佛山坚定扛起历史责任,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战略之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为,大力弘扬“敢饮头啖汤”精神,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谋划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在探索市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岭南盛夏,粤秀景明。
正值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一周年之际,佛山市委改革办联合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实验区这一年”系列观察报道,全面深入展现佛山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进实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这座改革之城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验、树样本的智慧和力量!
佛山市季华中学放榜时刻。
盛夏时节,佛山市季华中学校园里,高考金榜前簇拥着莘莘学子的笑脸;西江之上,富龙特大桥川流不息的车灯,照亮了高明通往中心城区的新通途;数十公里外的顺德北滘,数十万人次享受和祐医院质优价宜的医疗服务……
这些看似独立的画面,共同勾勒出佛山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一年来,以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精准破题,在城乡间播撒幸福种子的生动图景。
获批建设省实验区,是机遇更是责任。佛山深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让优质公共服务突破地域、城乡藩篱,普惠广大百姓。一年来,这座城市弘扬“敢饮头啖汤”精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持续深耕,用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回应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教育均衡,机制创新重塑发展生态
教育均衡,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更是检验改革成色的关键指标。
过去一年,佛山瞄准体制机制创新,大刀阔斧推进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破局资源壁垒,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7月,佛山市高级中学校园里,高考放榜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副校长唐杰难掩激动:“这是最累的一年,也是最值得的一年!”办学体制改革仅一年,这所由高明一中升格而来的佛山市属高中便创下三项历史新高:600分以上人数、特控率、本科率全面超额达标。
佛山市高级中学。
同样的喜悦也洋溢在佛山市季华中学——这所脱胎于三水实验中学的市属新校,首次高考便实现高分段人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突破,中山大学上线预计达17人。过去一年,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天天都有新变化”成为常态。学生家长欣慰地表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和家长都更安心。”
两所学校的蜕变,正是佛山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推动教育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延伸的生动缩影。去年,佛山通过将高明一中、三水实验中学升格为市属高中,建立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有效打破了区际资源壁垒,显著提升了高明区和三水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作为经济大市和人口流入地,佛山基础教育学位相对紧张,区域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备受关注。佛山直面痛点,聚焦市民关切,以改革思维破题,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在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方面,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34所,新增公办优质学位3.3万个,有效缓解学位供给矛盾。实现规范化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率100%及乡镇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初中学校标准化覆盖率100%,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乡镇学校。
针对环两江先行区基础教育短板,佛山精准发力,制定出台《佛山市推动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方案》,以设分校区、托管等方式,推动佛山一中、石门中学等本土名校下沉环两江先行区各镇街,力争今年办成11所“名校”托管学校、新建“名校”3所,到2027年,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累计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跃居全市前列。
佛山市推动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启动仪式举行。
在提升教学办学水平方面,佛山大力推进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并积极组建教育集团。目前,全市共组建175个教育集团,覆盖学生约100万人,其中7家入选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集团化模式成为撬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延伸共享的有力杠杆。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还建立挂镇蹲点制度,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实施市区教研室挂镇蹲点,先后派出10名教研员分别蹲点高明区杨和镇和三水区等8个镇街,指导中小学提升教育教研质量。
如今,对佛山城乡居民而言,“家门口上好学”正从改革蓝图加速变为幸福实景。
医疗提质,体系重构织密健康网络
健康是民生之本。构建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佛山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核心改革任务。
过去一年,佛山深化改革攻坚,多措并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打造“市优、区强、镇活、村稳”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总量增长、布局均衡的新格局,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镇”。
资源扩容是基础。2024年,全市纳入卫生重大工程项目调度的项目达22个,总投资378.6亿元。以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和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为代表的一批市、区三甲医院新院区建设,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
佛山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
在顺德北滘,投资超百亿元的美的和祐国际医院迎来“周岁礼”。一组数据印证其惠民实效:服务门诊约34万人次,完成高难度手术2500余台。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非营利性三级医院收费标准与公立三甲医院持平,所有营收盈余均回馈于医院发展及社会民生。
下沉帮扶是关键。市一医院全面托管高明区人民医院、三水区乐平镇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结对共建高明区中医院、三水区中医院,着力推进市直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拓展延伸。
医联体建设是重点。佛山已建成医联体29个、专科(专病)联盟80个,全市84%的镇(街道)建有二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全部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对口协作关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卫生技术人员“上派下挂”双向流动,有力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统筹管理、集约使用、服务同质。
北滘镇广美社区卫生服务站。
佛山还创新开展医防、医育、医校、医企、医养、医产“六医融合”,重塑公共卫生服务逻辑,将医疗服务阵地前移至婴幼儿、学生、企业职工、老人等重点人群,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紧密型城市健共体,有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024年,佛山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70户,新增医养结合床位823张,设置医养结合机构60家(顺德区获评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在托育服务方面,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5.4个。
改革浪潮之下,佛山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效果明显。去年,佛山医改经验入选全国医改蓝皮书地方改革案例,成为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基层联系点、广东省首个“委市共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近日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交通畅联,动脉贯通提速融合
交通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血脉。佛山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革实验的“先手棋”,积极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坚定不移扩投资、优网络,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铺就“快车道”。
5月30日,广湛高铁佛山站施工现场传来捷报:主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正线区域具备铺轨条件,为2025年底如期开通奠定坚实基础。这座位于禅城市中心、总规模达29.3万平方米的枢纽站,未来将与多条高铁连通,大幅缩短佛山与粤西乃至北上的时空距离,至湛江仅需1.5小时,成为佛山乃至粤西北上的新通道。
广湛高铁佛山站施工现场。
数十公里外,选址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已正式获得国务院立项批复,其建设将极大提升高明乃至整个佛山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区域辐射能级。
与此同时,佛山城乡区域交通“内循环”持续优化。2024年11月,被誉为“佛山第一桥”的富龙西江特大桥及其配套项目富湾互通立交建成通车。这是继高明大桥、广明高速富湾特大桥之后,高明区新增的第三条横跨西江“东出口”通道。待季华路西延线开通后,从佛山中心城区到高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左右,极大加速佛山西部融入广佛核心区的步伐,为高明抢抓新机场、“百千万工程”、“西进计划”三大机遇夯实了交通基础。
富龙西江特大桥。
在环两江先行区内部路网连通方面,目前已打通橹尾撬南路、虹岭路西延线等15条“断头路”。通过实施交通拥堵点精细化治理,持续挖潜道路通行能力,完成张槎站配套项目、佛山一环-吉利大道节点等32个交通拥堵点治理。
农村交通“毛细血管”也在同步升级。佛山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4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1.9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12条共72.14公里。2025年,计划再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5.9公里,建设美丽农村路25公里,力争率先实现500人以上较大规模人口自然村通双车道目标,让农村居民出行更便捷、更舒心。
......
行走在佛山3800平方公里大地上,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改革的幸福密码,藏于季华中学学子自信的欢声笑语中,融于和祐医院精密无影灯下的仁心仁术里,镌刻在富龙西江特大桥贯通东西的钢筋铁骨间。当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健康可及的保障织密网络,出行便捷的动脉贯通全域,人民幸福感的涓涓细流,必将汇聚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磅礴江海。
这份以改革为笔绘就的民生答卷,正是实验区建设最铿锵有力、最温暖人心的时代注脚!
策划 | 吴礼晖、赵宗祥
执行策划 | 于祥华
主笔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阮凤娟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