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浪潮中,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以系统治理理念为引领,深耕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
从高明河的清澈涟漪到秀丽河的水杉成景,从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到“无废城市”的扎实推进,佛山正以生态蝶变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近日,佛山市生态环境局获评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全流域治理绘就碧水画卷
近年来,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以系统思维推进碧水保卫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国省考断面关键点位水质稳步升类,其中高明河的蜕变尤为引人注目。
“如今的高明河水清岸绿,我们的国考沧江水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高明分局副局长徐应杰介绍,作为全省唯二、全市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河流,高明河从2017年的IV类水质,逐步提升至2021、2022年的III类,2023、2024年更是稳定在II类,连续四年保持优良,其下游支流秀丽河如今碧波荡漾,水杉倒映水中,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这条秀丽河(高明河)很靓的,水很清澈。”市民叶女士的赞叹,道出了水环境治理带来的民生获得感。高明区的实践是佛山治水的生动缩影。通过找准流域各区域症结,实施分区精准治理,越来越多的佛山城市内河成为“水清岸绿”的民生名片。
这份成果源于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的治理策略。在污染源头管控上,全市完成200多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动合成树脂制造、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废水治理升级,对入河排污口开展“查、测、溯、治、管”全流程整治,重塑工业排水体系。
多维度攻坚筑牢生态屏障
在蓝天保卫战中,佛山市生态环境局聚焦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1%,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通过创新VOCs全链条监管机制,完成656家企业规范化治理,建成燃烧型、热解型高效治理设施254家,推动5个凹版印刷集聚园区建设。在机动车污染防控方面,扩大柴油货车限行范围,全年抓拍处罚黑烟车1977宗,对施工工地、叉车大户实施油品直供,油品合格率从2021年的不足30%提升至99%以上。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围绕“住的安心、吃的放心”,通过“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建立了防、控、治全过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提升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推行“入园发展、生产上楼、管道架空、集中治污”模式,建成25个专业主题园,解决了小微企业的生产和治污难题。如升级建设秋盈纺织生态科技产业园,占地缩减九成,每年减排污水165万吨,园区地下水基本达到Ⅲ类。
与此同时,“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06万吨/年,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结合佛山市产业特点,开展印染污泥、废矿物油、废酸等固废实施定量化专项整治,通过定量化提升监管效率,企业固废申报主动性、真实性明显提升。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高效。“生态环境企业服务平台”的“智能环评选址”服务,实现“查点位-判选址-定准入-出报告”全流程线上化,将环评报告编制效率提升50%。“AI+非现场执法”模型融合视频分析与动态数据,使环境问题发现率有效提升,单个企业年均现场检查频次大幅下降,实现了“精准监管”与“无事不扰”的平衡。
接下来,佛山将持续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碧水蓝天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唐格桢 黎锦健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