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中医药文化:悬壶济世传医道 中西结合敢为先

名医,是医药学发展史中各种学说与成就的创造主体,也是医药文化中最易被民众感知的部分。佛山中医药产业源远流长,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岭南药祖”“广东成药之乡”等美称,涌现出不少名医圣手,中医药的繁荣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医者群体集聚佛山,成为佛山中医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彩华章。

医德为先 救死扶伤治杂病

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自古以来,医者为人所尊敬,除了精湛的医术更来自于医德。

“一业斯道者,虽为衣食之计,亦要存济世之心,幸勿专图财利,不顾名功。”这是清朝名医程康圃(今高明人)的祖传家训,程康圃家族世代业医,六代声名不坠,除了在儿科方面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盖因以医德为重。在对待患者方面,程康圃始终长存父母之心,务尽生平所学,必求病愈为念。这一理念也是佛山世代医家长期坚持的医者之道。

1901年疫症流行,“方便所(注:广州近代善堂)前,尸塞街上,行人掩鼻,目睹心伤。”当时的广州爱育善堂、广济善堂、崇正善堂三堂联合复办方便所,改名城西方便医院,请名医梁龙章(今南海人)主持诊务,他认为公义不容辞,前往督诊,救治无数。后来方便医院由于成绩显著,继续得到省港绅商及各地华侨捐款,日益壮大,成为民国时期华南最大的一间慈善机构,除兴办中医赠医业务外,梁龙章还从事教育举办学校。1904年,他又被推选为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香港东华医院主席。

医案是世代医家临床治病的实录,对后学者有直接的参考作用。清末民初名医黄恩荣(今三水人)少承家学,精通医学典籍,在宣统年间兼任民政部医官。其治病用药灵活变通,严谨精到,存活甚众,有声于时。其所著《洄溪医案唐人法》,书中共录中风、伤寒、瘟疫、疟、痢等数十则医案,黄恩荣案后加按,自述经验,间引名家之治论,并参入现代医学观点,他对医案的点评,均能引证经典,指明学理。

辛亥革命后,黄恩荣回到广州,“读书修行,市隐卖药”。他历经仕途,以医国医人相并提,他曾作《有政医庐记》,以医道参论政道说:“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吾则以官为寄,以医为归,归政于医,即归政于家。”这也体现了佛山医家心怀天下,淡于仕途,以济世为怀的志向。

睁眼看世界 促进中医科学化

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带来了很大冲击。佛山紧邻广州,与港澳地缘相近,随着西方科技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也促使包括佛山医家在内的有识之士主动“睁眼看世界”,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革新,促进中医科学化。

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清末时期的医家朱沛文(今南海人),深切感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使他对西方医学具有开放的学习研究态度。朱沛文对在中国逐步发展的西方医学给予高度关注,“兼读华洋医书,并往洋医院亲验真形脏腑”,亦去拜访西医,真正地学习和了解西医,而不是像一些社会民众那样对西医充满偏见。他的著作《华洋脏象约纂》代表了这一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中医对中西医学比较的最新认识。

西方医学传入广东,人们最直观的印象是西医特别擅长解剖,西医著作中的解剖图都精细逼真、比例合理,而且有根有据。与其比较,人们发现中西医学著作中对人体内脏的论述有很多不同。

是中医错了?必须学习西医吗?作为一个以医经出身的秀才,朱沛文对这一问题深切关注,并作出了出色论述。朱沛文不因为中医的临床实践而盲目地指责西医不对。在中西不同的说法背后,可能有相通之处,这有待于以后的研究,因此他主张“通其可通,并存互异”,对有异见的地方先尊重事实,给予保留。可见朱沛文既能吸收西医长处,又不背离中医原则。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医在当时仍被一些西医和社会人士指为“不科学”,不但未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甚至有人建议要在卫生行政系统中废除中医。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中医界人士为了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同,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佛山谭次仲(今禅城人)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著名倡导人之一。

从科学的角度,谭次仲将传统中医知识划分为三类:玄理、药物与经验。他认为中医科学化的目标,是达到“理真效确”四字,取其有效之药物,加以科学实验以证明其真理,确定其效途,更提取精华以施于用,以达到科学为体、中药为用。相比于理论,谭次仲认为中药是中国最有价值的贡献。

传承创新 治病为本创新方

教育教学,教材先行,医案教材是中医教学传承的核心基础,也是学科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反映。而在佛山中医药文化传承上,不乏这样的经典医案和创新药方,或症状之奇,或用药之准,更在于辨证之精妙,以辨证论治取胜。这也是佛山中医药文化不断取得辉煌的制胜之道。

民国时期的梁慕周(今南海人)精于针灸,先后受聘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州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教,为教学启示后人编写了《针灸学讲义》等多种教材;谢泽霖(今南海人)重视教材编写,编撰有《妇科学讲义》 两册,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教材,1924年开始应用于教学。温病学家、中医教育家刘赤选(今顺德人)著作有《温病学讲义》《临床实用伤寒论》等,为培养中医人才而认真努力……

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佛山世代中医名医不断钻研医学经典,却也不为经典所限。他们并不满足于一症一方,更从前人经验和当前实际举一反三,求得彻底治法,衍生出不少中医创新成果。

如民国时期南海名医萧步丹编撰的《岭南采药录》,系统总结了自清代以来岭南医家和民间运用草药的经验,为目前所存岭南本草典籍中内容最详实、描述最严谨、影响最深远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中,药膳食疗的记载为推动岭南地区中医药食疗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书中记载了许多药膳食疗和煲汤的药方,如无花果“其实和猪肉煎汤,解百毒”,龙脷叶“治痰火咳嗽,以其叶和猪肉煎汤服之”,钱贯草“煮粥食,利小便,消热毒”,等等。这些至今仍是广东地区老百姓离不开的家常靓汤。

广东凉茶是最具广东地方特色的一种饮料,《岭南采药录》 中凉茶应用的记载推动了广东凉茶文化的发展。书中收载了大量用于制作广东凉茶的原材料,如鸡蛋花、火炭母、鸡骨草、木棉花、车前草等。这些凉茶的制作与应用在今天广东地区仍然十分普遍。

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自问世以来,成为了搜集和研究岭南地区生草药的主要参考资料,至今业界对该书的评价仍然很高,发扬了岭南草药医治地方疾病疗效好、药源广、价钱廉 的 优点,促进了岭南草药学的研究和发展。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卢辉灿 

绘图/佛山日报美编黄国鸿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编辑|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