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倡导家长要亲自养育、相机而教、潜移默化、尊重差异等,陪伴孩子成长。本周开始,佛山中小学生陆续开启寒假模式。在家庭教育法治化元年,在往年亲子矛盾相对集中爆发的寒假到来之时,佛山日报记者分头采访了教育专家。他们就家长在寒假期间如何依法带娃,开展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阐述各自的看法。
话题一 如何实现高质量亲子陪伴?
林幸谊:这些陪伴,时光与孩子都会记得
林幸谊(佛山市惠景小学高级语文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佛山市空中家长学校讲师)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如何在假期实现高质量亲子陪伴,成为热点话题。首先,亲子陪伴需要时间上的保障。是带着孩子去一起做大人想做的事情,还是事先征询孩子的想法,或是一起讨论共处时间的整体安排,会从本质上使每一个家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鼓励孩子在放假时拟定一个佛山传统文化的探寻攻略,由孩子当小导游,带着家长去寻胜景古迹、访名人故居、看日月花开、尝各地美食,既助力孩子自主发展,也培养了孩子对家园土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二,亲子陪伴中家长要有全身心投入的保障。家长可以用家庭年度颁奖大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聚焦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长,充满仪式感的辞旧迎新,都会给彼此留下不一样的相处感受。如果还能插播一段新年寄语,孩子可以许下给自己或家长的新年期望,以录音、影像或图文的方式存放入家庭时光胶囊档案里,更有利于推动孩子展望未来,热情投入新生活。来年再看,又添温馨。
第三,亲子陪伴还要有价值保障。生于数字时代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代的孩子缺少了许多“走万里路”的机会。可以多跟孩子们谈谈校园之外一年来那些印象深刻的重大事件。比如,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程、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以及钟南山、袁隆平、屠呦呦等各界英模获颁共和国荣誉勋章等。让家国大事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成为孩子成长的领路人。
第四,亲子陪伴还建议要有运动保障。假期开始时就要让孩子拟定每天的运动菜单,加入当中能和父母一起运动的时间。每一个家庭都有家人间相处的习惯和默契,家长们要专注地聆听孩子们的倾诉。这些关怀与陪伴,时光与孩子都会记得。
话题二 寒假如何开展学习,实现自我增值?
方军成: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寒假成为美好的增值期
方军成(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禅城区南庄镇溶洲小学副校长、佛山市基础教育名师、禅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寒假是身、心、智一张一弛的休养期,如何张弛有度,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学生如何在寒假开展学习?我认为,寒假应该成为美好的增值期,既要保证放假的休息功能,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价值。科学合理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智,让美好赋能,成长增值。
自我目标和效能是动机,计划制订与实施是方法。首先,家长可根据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数量、作息与实践要求、孩子自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相互倾听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建议以块状结构安排每天时间,把一天时间分成几个时间段,如:上午学习时段,下午游戏活动时段,晚上娱乐时段。
《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矫正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所以寒假期间应侧重于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帮助其进行学习生活上的回顾和自我反思。建议让学生拥有自主设计作业或实践活动的权利,他们自己做主的作业,可以很好地形成老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氛围,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相互融通的重要时空。
此外,在完成寒假作业的同时,要适当地补缺补差,将上学期弱项练习中错误的地方归纳,或自己总结或请求帮助。比如语文学科,同学们应有计划地多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也可以观看《跟着课本去旅行》《国家宝藏》等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语文素养;数学学科可以尝试录一些解题视频,每天进行10分钟限时计算训练,切实提高计算基本功和逻辑思维。
总之,寒假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与社区生活综合融通的发展资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段。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玩更重要。我们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给他创造良好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话题三 寒假如何开展亲子实践活动?
沈秋菊:尊重差异,科学地给孩子找事做
沈秋菊(禅城区南庄镇醒群小学副校长、禅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禅城区骨干教师、禅城区优秀班主任)
《家庭教育促进法》开篇即将“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规定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提出家长要相机而教、言传身教、共同参与、严慈相济、注重陪伴。如何尊重差异,科学地给孩子找事做是家长们必须要掌握的家庭教育“养育”之法,而亲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达到教育目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寒假期间,家长可以围绕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一、亲子运动。寒假期间,家长和孩子可以每天运动半小时,运动形式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跑步、球类运动、踢毽子、跳绳、骑行等。
二、亲子联欢。在春节来临之际,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亲子联欢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是迎新春活动,可以一起玩益智类游戏,也可以参加户外活动。
三、亲子制作。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家长和孩子共同研究制作,低年级可是橡皮泥、折纸、乐高积木……高年级可以画年画、写对联、剪窗花、过年手工食品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不仅可以教授孩子们制作方法,体验亲子共学的乐趣,还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为走进孩子的世界打开大门。
四、亲子阅读。家长可以每天抽出20至30分钟进行亲子阅读。可以是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或者各读一本书,也可以互相读给对方听,甚至包括亲子朗诵、亲子课本剧表演等。书目的选择不拘泥于权威推荐,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五、亲子寻迹。家长们可以开展亲子寻迹活动,古风寻迹、自然风光寻迹、文化寻迹、线上寻迹都可以,把学习感受和收获记录下来。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感受中国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国文化、社区文化、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构建精神家园。
六、亲子劳动。家长可以做技术指导,指导孩子独立完成劳动实践,帮助孩子获得新的劳动技能,最好围绕春节习俗进行,如备年货、扫尘、拜神祭祖、做年夜饭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研究制作新的菜式或学习新的劳动技能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作为家长,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共同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氛围。从指挥到协同,从督促到陪伴,从内卷焦虑到双向赋能,逐步升维。
话题四 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刘娟:通过协商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
刘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禅城区心理名教师、佛山市第三中学心理老师)
寒假期间,孩子爱玩手机应该是亲子矛盾最为集中的爆发点,家长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我看来,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接纳孩子,通过协商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耐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尽量少玩手机。
其实并不是孩子想玩手机,而是手机绑架了孩子。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当人类体验或尝试新奇的事物时,就会提高多巴胺的分泌,感受到兴奋。而孩子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说白了还是因为在现实生活里缺少兴趣爱好,所以才找手机电脑作为精神寄托。因此,家长可以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逐步使他们远离电子设备。
《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教育孩子,家长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家长在家也要尽量远离手机,多谈心,多读书,树立良好的家风,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身体力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好参与者、监督者、陪伴者、激励者的角色,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和玩耍。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呢?家长与孩子协商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非常重要。例如,在进食,睡觉前和全家郊游时,将手机调整到飞行模式。如果违反了规则,应该有一定惩罚和弥补行为。此外,跟孩子一起制定使用手机的时间、次数、条件,这些规矩经协商生效之后,家长和孩子要共同维护规则的严肃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孩子使用手机,还能培养其契约精神。
在这过程中,家长要履行好电子产品管理中的夫妻分工。如果孩子有时候需要使用手机,包括查阅资料,或者与别人有约定等等,家长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此外,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重培养孩子的控制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沉迷手机,也有着想要掌控外部世界的心理诉求。因此,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多让孩子体验到自己控制的力量,比如让他进行些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就可完成的挑战,这会有助于孩子控制感的保持和提升。
话题五 如何利用寒假培养孩子的“财商”?
袁永华:让孩子养成储蓄习惯
袁永华(顺德区拔萃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
每年寒假,孩子们大多都会有一笔可观的压岁钱收入。孩子小,自制力较弱,对金钱使用没有概念,因此可以利用寒假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首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好管理金钱的年度规划,“今年有多少压岁钱,多少钱用来储蓄,多少钱用来开销,并对每一笔费用的使用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做到花每一笔钱都能够心中有数。”
其次是让孩子养成积累财富的观念。比如,给孩子开个银行账户,学会储蓄,帮助他们养成积累财富的习惯。同时,让孩子知道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息不同,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独立性。独立的银行账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
教孩子合理花钱,钱是用来花的,但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比如,让孩子购买图书、文具等学习生活用品,让孩子体验金钱自主的自由感;长辈过生日,孩子买一份小礼物,既增加了亲情,又培养了孝心;给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帮助了他人,也提升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从短期效果看,这样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孩子及早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此外,现在的孩子普遍喜欢购买盲盒。如果每个盲盒售价20元,家长可告诉孩子“今天只能给你10元,明天再给你10元,你凑足20元时再去买”,从而让孩子学会“把今天的钱存起来,等到明天再用”的办法,培养孩子计划用钱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邹婷婷
文/佛山日报记者邹婷婷、苏宏堃、黎红玲、黄鹤婷、束维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 | 林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