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新冠肺炎疫情后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发生和传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为应对疫情蔓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健康,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等文件,对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与医疗污水的处理处置提出了具体举措。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笔者认为,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做好如下重点工作。

专家简介

张修玉,现任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广东省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东江水专项”技术集成负责人。主编《文明4.0:生态文明新时代》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科普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学家”、美国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1、科学控制人口流动的同时,保障并畅通生态产品物流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处于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口集聚和人口高度流动会加剧疾病蔓延,带来防疫难度的加大,因此,从应急性的疫情防控角度,全国上下采取了控制人口流动与居民封闭式管理的策略。为满足人口控制与封闭管理期间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保障并畅通饮用水、蔬菜等生态产品的供给。

一是全方位保护好饮用水源。已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地区尤其是饮用水源缺乏规范化建设的农村地区,要尽快切断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水环境传播的途径,相关医疗机构对污水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加强消毒工作,确保具有卫生风险的指标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未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加强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和预警,加大水源地水质监测力度,严格监督管理,禁止向水源地及周边排放各种污水,杜绝新型冠状病毒以任何形式进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二是保障新鲜健康蔬菜的供给。各地在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摸清辖区内在田蔬菜种类、面积、产量,准确掌握本地需求、外调能力和购入需求。蔬菜主销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要把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纳入辖区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南菜北运重点地区和北方设施蔬菜重点地区要适当增加健康蔬菜产品供应数量,满足疫情发生地内外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例如疫情当前,山东寿光为武汉捐赠的健康蔬菜,为保障疫情发生地的防疫治疗与基本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理念,系统监管野生动物消费交易

众多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源头或中间宿主极有可能是来自野生动物。为抑制新冠肺炎等相关病毒传播,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依法保护野生动物,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疫情当前,必须系统监管野生动物消费交易。

一是扩大野生动物消费源头监管范围。为满足少数人畸形的口腹之欲,餐桌上的野生动物一直未能彻底杜绝,如此口腹之欲让社会承受公共健康风险,付出惨重代价,实在是不值。建议所有餐馆的菜单“名菜”“名吃”不得将野生动物列入“野味珍肴”食谱。全国各地餐饮企业应全面禁止购进、储存、制作、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必须将不购进、不储存、不制作、不销售野生动物公示消费者,从餐桌源头上杜绝野生动物消费。坚决查处集贸市场、饭馆、农家乐、林区乡镇集贸市场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与交易场所。坚决清理打击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行为,打击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

二是完善野生动物交易监管法治体系,建立野生动物禁食监管名目清单。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交易领域包括《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主要侧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监管,缺乏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有力监管。因此,建议完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建立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禁食监管名目清单,从法治角度完善野生动物的精细化与精准化监管体系。

3、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并引导经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美好的生态环境,新冠肺炎疫情下,将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并全面贯穿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方面与全过程,并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新时代“治国理政”道路上的战略选择,更是当前战胜疫情,维护公众健康,保障美好生活的重要工作。

备受瞩目的中央环保督察对各地去产能并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继续优化并持续引导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部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一是加大“放”的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领域市场准入清单,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二是优化“管”的方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的指导意见。三是提升“服”的实效,增强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基础上,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四是精准“治”的举措,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稳妥推进民生领域环境监管,分类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精准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统筹规范生态环境督察执法。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必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加快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地党委政府要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实现市场出清,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并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4、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践行“依靠人民”的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依靠人民”的思想也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依法治国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战略布局与制度安排,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提供生态产品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除了采取“自上而下”实践模式,还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实践模式,即多倾听老百姓“关爱自然与生命”的呼声,共同创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自由持续的发展环境”。要更多的从企业社会责任、科学与人文道德、儿童过程教育等方面“自下而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实践模式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

5、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久久为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唯物论全面深入剖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剖析人类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环境短板、突出难题的重大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调整,从而不断充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生态文明重在建设,成在持久、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要求构建生态环保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因此,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必须深刻剖析机构改革以来环境管理的最新形势与存在问题,科学设置“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积极谋划“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坚持环境优化,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二是坚持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完善制度体系;四是坚持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五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完善保障体系。

著名后现代思想家、西方社会绿色GDP的最早提出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一直看好中国的生态文明,他坚信“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他明确指出,“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世界范围推广我们向中国所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个术语和它所代表的思想在西方日益普及,我们已经受益于中国思想。我们真诚希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以便我们今后继续受益。”

原标题:新冠肺炎疫情后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提升?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刘蓉

文|张修玉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