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讯 记者李护彬 通讯员卢慧敏报道:前日上午,禅城对口帮扶的廉江罗笛埇村内,一场围绕着爱心骟鸡的直播带货开展得如火如荼。90分钟内,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轮番上阵推销扶贫产品,吸引23.3万人次观看,卖出200多只鸡和100箱番石榴。
“我们的骟鸡采用传统养殖,每天吃的都是糠、碎米、玉米。”作为一名资深的养鸡专业户,邓柱伟在罗笛埇村一带可谓小有名气,在禅城区扶贫办的牵头下,成了周边几条村养殖顾问。
从菠萝树、红橙树下漫步的“日常生活”,到糠、碎米、玉米等搅拌的“每日食谱”,还有扶贫办工作人员手持套索演示“捉鸡”……跟随着直播镜头,观众们充分领略扶贫爱心骟鸡的“养成故事”,也感受到了驻罗笛埇村第一书记潘宗琦等扶贫干部的不易。
“这是我们村的扶贫产品。”驻谢鞋村第一书记陈捷,也带来了村内爱心扶贫产品——红心番石榴。在镜头前,他熟练地用水果刀,将一个硕大的番石榴切开,切面光滑粉嫩,撒上酸梅粉,让许多观众垂涎欲滴。
此前,在禅城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罗笛埇村成功建立了家禽养殖项目,通过产业项目探索“造血式”扶贫模式。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不畅、市场消费乏力,村里养殖部分骟鸡滞销,农户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随后,驻罗笛埇村第一书记潘宗琦迅速将情况向派驻单位石湾镇街道汇报。石湾镇街道积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短短3天之内,便售出1800只骟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暂时解决了滞销难题,但如何建立稳定的供销体系,建立“造血式”扶贫产业,才能让长效脱贫机制?
作为一名在扶贫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扶贫干部,禅城区扶贫办主任李铮,一直在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流量,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近期,禅城区扶贫办挖掘社会资源,联手佛山本地媒体进行网络直播,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打造“消费扶贫”新模式。
李铮表示,此次尝试直播带货,不仅希望能帮助贫困群众将农产品卖出去,拓宽贫困群众增收的渠道,更希望能让廉江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进一步扩大货真价实优质农产品的宣传范围、扩大影响力,促进禅城对口帮扶地区实现消费扶贫。
接下来,禅城区扶贫办将联合各方力量,尝试让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用流量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