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讯 记者束维报道:连日来,经过紧张的布展,来自佛山已备案的25家博物馆的100多件/套典藏文物精品,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集结完毕,将于5月18日第二届佛山博物馆文化周开幕时与公众见面。
“珍宝纷呈——佛山馆藏精品展”是这些佛山珍宝首次大规模集中展览。

广东大观博物馆带来的馆藏精品唐俑。100多件/套典藏文物精品,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集结完毕,将于18日与观众见面。/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摄
此次展览展出包括瓷、书画、玉器、古钱币及竹木杂项等精品共计100多件/套。展览分为两个单元,分别呈现佛山市已备案的9家国有博物馆和16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诸多馆藏精品。
佛山市国有博物馆藏品数量超过800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000多件/套,数量及质量位居广东省前列;佛山非国有博物馆涉及陶瓷、钱币、家具、酒文化等15家专题性博物馆和1家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博物馆,优化了我市博物馆体系,填补了门类空白。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重点推出明代三彩俑及三彩马。明三彩是明代陶瓷烧制工艺中较为特殊的一类,釉色以绿、黄釉为主,辅以少量黑彩,数量多,品类丰富,对明代礼制、葬俗乃至生活中的服饰、用具等相关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禅城区博物馆重点展示《寒香馆法帖》。据禅城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年,佛山梁园的主人用端州石刻唐至清乾嘉时期的22位名家书法作品,它最大的优点是比纸张更易长久保存名家法帖,但制作成本昂贵,它与吴荣光《筠清馆法帖》、叶梦龙《风满楼法帖》并称为“岭南三大法帖”。
南海文化底蕴丰厚,南海区博物馆与康有为博物馆带来了7件藏品。其中展品西樵山文化双肩石斧为西樵山文化双肩石器中的典型代表,双肩石斧是珠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遗物之一。
顺德区博物馆带来的“顺德县学宫祭器”款铜簋,腹部刻铸铭文“顺德县学宫祭器,咸丰乙卯阖邑重铸簋”。从建县至清末的数百年间,顺德学宫是顺德的最高学府兼文教行政机构。清咸丰年间,顺德学宫遭遇损毁,顺德区博物馆收藏的铜簋,年款为“咸丰五年”,应该是那次重修顺德学宫时制作的器物。
高明区博物馆展示的新石器时代的绳纹灰陶釜,为古椰贝丘遗址(现地处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出土。该遗址是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好、信息量最丰富的贝丘遗址。
三水区博物馆带来了5件藏品,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青玉斧,出土于三水区白坭银洲贝丘遗址。该遗址在珠三角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非国有博物馆是佛山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6家已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长期展示有关陶瓷、钱币、家具、酒文化等内容的专题展品,得到广大市民以及文博界的青睐。
其中,广东大观博物馆带来四件陶彩绘仕女唐俑。这些妙龄“女子”均骑着大马,神气十足。中唐以后,妇女外出活动不再局限于坐轿,她们可以骑马出行,在街市奔驰穿行。这些骑马女俑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次展览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联合承办。
佛山日报讯 记者罗艳梅 通讯员禅宣报道:昨日,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禅城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梁园东广场举行。从即日起,佛山梁园新园区七大景观,包括汾江草庐群体(榕阁、笠亭、种纸处、汾江草庐、汾江吟馆)、无怠懈斋、富荣里等建筑及其周边园林,正式对公众开放。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禅城区当日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包括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成果展揭幕,禅城区博物馆送红色文化流动展览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启动,免费鉴宝,文物捐赠等。

昨日,在梁园,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其中,广受社会关注的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已全面进入尾声。5月16日起,佛山梁园新园区七大景观,包括汾江草庐群体(榕阁、笠亭、种纸处、汾江草庐、汾江吟馆)、无怠懈斋、富荣里等建筑及其周边园林,正式对公众开放。市民群众可通过老园区的韵桥走进新园区,近距离欣赏,再结合园内的奇石、秀水、名帖,感受秀丽美景。
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说,禅城将以梁园的恢复与重塑为契机,进一步打造以“塔坡庙—佛山鸿胜纪念馆—广东粤剧博物馆—国公古庙—佛山祖庙—岭南天地—佛山梁园—琼花会馆—水上关帝庙—佛山精武体育会会址”为节点的优质“佛山老城文化旅游线路”,加快禅城区形成标志性“岭南文脉轴线”的进程,推动禅城文商旅融合发展惠及更多市民。
佛山日报讯 记者黎俏婷 通讯员王姣姣报道:昨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活动暨南海文博IP活化成果上新发布会”在南海区博物馆举办。活动为首届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获奖代表和单位进行颁奖。同时,馆内“南海有礼”文创空间正式启用,精选社会征集与定向设计的优秀作品中的100多套产品打样,其中70多套(100多款产品)首次亮相,另有40多款产品已经量产并且正式开售。
为活化南海文博资源,打造具有本土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南海区科学技术局于2020年12月首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区内12家文博类场馆提供“南海·耀文创——首届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南海文博IP文创设计作品。

“南海有礼”文创空间启用,图为刻有南海传统文化元素的钥匙扣。/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大赛吸引了20多家专业设计单位和组织、过百名专业设计师参与其中。设计师们深挖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出超过400件专业作品。大赛共评出入围作品72件,最终评审出优秀奖28名、铜奖6名、银奖3名、金奖1名。
目前,已生产上架的文创产品包含文具、茶具、雨具等日常用品,及各类服装服饰、杯子、口罩等。日后,“南海有礼”文创空间还将走进南海区博物馆联盟的各个文博场馆,展示和销售文创产品,扩大南海文创产品的销售力、影响力,充分释放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未来一个月,南海区将迎来一场文博盛宴,陆续举行精品展览、体验活动、文博讲座等20多场精彩活动。
佛山日报讯 记者马永钊 通讯员三宣报道:昨日,2021年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三水区博物馆举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三水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活动当日的重头戏是三水盆地古生物化石标本移交仪式。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华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的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在三水盆地发现的160多件古生物化石,移交给区博物馆收藏。
张显球移交的这批化石种类丰富,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以及昆虫类、螺类、植物等。
其中有一窝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整,距今已有约7000万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在大塘工业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也可以清晰看到骨骼的纤维纹路。

三水区博物馆展出的约70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三宣供图
地质学意义上的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而三水区正好处在该盆地的中心位置,古生物化石存量大,种类丰富。三水区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鱼化石、鸟化石都很有代表性,如三水江汉鱼、三水金龙鱼、张氏三水鸟等,由于均是在三水首次发现,故而在化石名称中多加“三水”二字,化石本身堪称珍品。
接下来,三水区博物馆将在张显球的指导下,开展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和专题展览的筹备工作,向公众展示三水盆地地质变化和古生物的演变。
除了可以近距离欣赏珍品化石外,在本次宣传月期间,三水区博物馆还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包括免费鉴宝、精品展览、非遗展示互动等。
原标题:第二届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之“珍宝纷呈——佛山馆藏精品展”18日开幕
编辑|何欣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