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八方来牵线 成果转化结良缘

12月19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进入第二天,各参赛选手及参展企业热情高涨。总决赛期间还同步举办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帮助用人单位和人才“相亲”,为企业、投资者和项目团队“牵红线”。

全国博士后人才交流会上,吸引各地人才到场交流。/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人才交流盛会招揽八方英才  

本次大赛设置200多个人才交流展位,格力、比亚迪、美的、碧桂园等大型企业在现场招揽英才,提供优质岗位超过2000个,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诸多行业。

佛山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此机遇引进一批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等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发酵技术、微生物快检技术等研究,综合年薪高达50万元。该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童星说,博士、博士后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这次大赛让企业与全国博士、博士后人才直接面对面交流,是一次难得的人才交流盛会。“博士、博士后进入海天后,将被视为领军人物重点培养。”他是海天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如今以自己的经历向应征者介绍海天的人才观。

珠海市香洲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作为参展单位,在短短两天内便与多名博士后人才和10多个优质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参展之余我们还会去赛场听现场答辩,看到很多创新项目,受益匪浅。”该中心创新发展部门负责人林国栋说。

“大赛展示了博士后青年人才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我们搭建了人才交流的平台。”参会代表、西南林业大学李老师说,希望借助大赛引进一批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后人才,助力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后黄先生说,学校组织了几十名博士后前来参赛。大赛聚集了许多创新性强、项目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好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博士后创新创业风采。“相信随着博士后与企业、科研单位不断碰撞交流,将产生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走科研创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他说。

交流会将有助于促成人岗高效、精准匹配。/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市场推手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为切实推动博士后技术成果转化,本次大赛专门设置了技术交易区。

19日下午,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凭借“人工智能分子影像AIMI-肺癌靶向治疗领航者”项目,获得珠海正菱创投公司关注,双方正式签约,确定合作意向。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肺癌靶向治疗,初步建立了无创、有效、在体且可重复的肺癌患者 EGFR 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

依托大赛获得资本青睐,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备感振奋。“一方面印证了我们的技术是被高度认可的,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们科研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他说,接下来继续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次大赛上,江苏毅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重点关注氢能源项目,目前已经对接一些优质项目,双方进入洽谈阶段。该公司投资总监谢葆生说,技术成果要真正实现转移转化,离不开资金大力支持。投资机构可以为项目赋能,加速项目落地。大赛正好为投资者和创新创业人才搭建起沟通桥梁。

厦门科易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创新型企业,这次带着40多个技术需求来到现场,主要涵盖清洁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两天来,该公司高级技术转移经纪人在技术交易区收到多位博士后人才抛来的绣球,初步达成了10来项技术合作。“博士后人才对我们企业提出的有关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功能信号分子运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单体丁二酸的高效生产技术等方面表示很感兴趣,接下来会深入开展交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同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总决赛期间同步举办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推动人才项目与企业对接。/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精准对接企业找到解决方案

大赛现场还设立揭榜领题对接专区,邀请未进入总决赛的张榜单位与应征团队沟通交流。

“我们把企业的科技需求张榜出来,就有博士后团队来应征,实现了精准对接。”作为大赛揭榜领题对接专区首个成功签约项目,佛山市粤海信通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家铎说,虽然张榜题目未能进入总决赛,但是前来应征的团队也很有吸引力。揭榜领题赛通过企业张榜、团队应征的方式,不仅为企业减少沟通成本,还推动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精准对接。

大赛现场设置200多个人才交流展位,用人单位与博士、博士后人才面对面交流。/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揭榜领题让博士、博士后团队在更大范围与企业实现快速对接。来自中山的微邦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胡莎带着“微球高端制剂技术”前来应征,很快就与几家药企和融资机构取得联系。“大赛第一天我们就和一家投资机构展开深入交流,对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向。”胡莎说,接下来将到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希望进一步优中选优,与合适的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深圳大学博士后魏梦莲应征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张榜的“茅台酒堆积过程中关键酵母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需求。她说,在应征同时也扩大了个人视野,不仅看到了许多知识盲点,还看到更多具有特色的创意点。

魏梦莲认为,大赛进一步擦亮了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的底色。希望越来越多的博士后青年群体继续向着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阔步前行,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添加亮色。

科技创业 佛山博士后信心足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志军:

让高端超精密运动平台成本降低一半

杨志军。 /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本次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佛山市华道超精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志军带来“高端智造装备刚柔耦合超精密运动平台”项目参赛。他说,创业像拼图,“拼”的是积累。能在这样一场高层次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的盛会与全国高手比拼,受益匪浅。

超精密运动平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生产基础,在电子制造、精密加工、精密检测等方面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但目前这项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机构垄断,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企业仍然停留在中低端领域,在精密度、可靠性等方面与海外高端产品有一定差距。

不甘于被卡脖子,杨志军带头在广东工业大学组建创新团队,踏上了自主开发高端超精密运动平台的科研之路。

为提高产品可靠性,杨志军团队长期泡在实验室反复做实验,还经常全国各地跑,深入企业解决客户反馈的问题,不断累积实战经验。

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杨志军团队首创刚柔耦合宏微一体化设计方法,攻克了长行程高速纳米定位难题,颠覆传统“以宏带微”的双驱模式,形成新型的“以微带宏”的单驱模式,通过弹性变形补偿摩擦,确保整体精度更高。

如今,技术垄断被打破,高端超精密运动平台成本降低了近一半。

2020年,杨志军看中佛山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带着团队入驻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希望在佛山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好的技术应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放到市场去考验,才能发挥它的真实价值。”杨志军说,目前团队已经与华数机器人、大族激光、倍轻松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

“大赛让我们这类初创企业获得更多知名度,接触到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明晰商业模式,理清发展方向。”杨志军希望,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持续为博士后青年人才搭建起“双创”舞台,让大家看到更多前沿科技,带来更深刻的思想碰撞。

广东红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有珍:

用数字技术帮助建筑企业智能化

赵有珍。(资料图片)

“我们的项目主要面对工程建设,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无纸化的数字化管理。”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佛山企业广东红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有珍博士后带来“工程数智化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希望能帮助建筑企业突破数字化管理困境。

赵有珍介绍,他和团队早在2009年就开始打造工程建设行业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ERP系统,系统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实现对安全、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智能化管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2018年,赵有珍来到佛山考察创新创业环境,被佛山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打动,当即就决定将项目落地佛山,开办自己的公司。“其实在来佛山前,我已经有了将项目落地大湾区的打算,在好政策的吸引下,就做出了决定。”

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并没有错。“佛山的营商环境非常好,靠近广深,但又没有那么高的成本,整个社会环境都非常勤奋务实,特别适合创业,政府的各种扶持对我们帮助也很大。”赵有珍说。

经过多年发展,赵有珍团队在已有的基础上将研发方向对准了“工程数智化云服务平台”。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为更多中小型建筑企业提供一站式数据管理服务。 “我们希望能让所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都享受到智能化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赵有珍说。

他说,此次参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汇报展示。“这些年来,我们享受到政府不少的好政策好福利,我们想通过大赛平台,交出我们的一份答卷,向佛山各界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成果。”

对于这场开办在家门口的大赛,赵有珍用“冲击”两个字来形容。他说:“一直以来我们佛山的企业和人才都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这样的大赛让我们有机会抬起头来,在全国人才的思想碰撞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来源丨佛山日报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郑奕纯、王韬量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