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气象局自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以来,着力深化理论武装,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服务保障民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以高水平气象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擦亮“清风相伴”党建品牌
市气象局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打造“清风相伴”党建品牌,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双平台——线上开设“日拱一卒”微党课和党史每周学专栏,线下举办“致敬楷模”、“朗读者”、“饭堂红色电影院”、“玫瑰书香”党史图书漂流等一系列活动,构建“佛气讲堂”“青年学习社”“读书分享会”“萤火虫沙龙”等多层次学习平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单位党建工作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气象工作关系民生和发展,容不得半点差错。为此,市气象局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
一方面是用好地方人才引入政策,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开展“一人一策”人才计划,组建龙卷风技术等4个创新团队;成功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引进佛山市领军人才、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得者1人。同时,发挥优秀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快打造一支优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找准服务大局结合点 提供精准精细气象服务
市气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为城市安全稳定运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气象服务。
市气象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大风灾害脆弱区域普查工作,在省内率先建立铁皮棚架建筑气象防灾服务网。2018年起,市气象局对全市764个村(居)委会1892名干部开展防灾培训,完成了全市铁皮棚架建筑的普查和佛山市雷雨大风和龙卷等灾害靶向发布系统的信息录入工作,实现预警信息到铁皮棚架建筑责任人的直通式服务,夯实佛山市气象防灾基础。
此外,配合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建设,市气象局联合中山大学、省气候中心等研究机构组建专家团队,首次在机场选址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新机场选址气象条件分析。机场选址临时气象观测站获授“中南地区机场建设临时气象观测站示范基地”;市气象公共服务中心与省局直属业务单位密切联动、优势互补、深入调研,在机场项目规划、选址、方案设计等关键性时间节点提供不可或缺的专业气象服务和重要气象科技支撑。
为提升气象服务社会安全能力,全省公共数据资产凭证试点工作率先在市气象部门落地;搭建气象防灾大讲堂,构建“12345”科教模式(即组建“彩虹”“小飞象”“繁星”志愿队和教师宣教团四个科普宣教队,用好一座气象主题公园、二个科普展厅、三种讲堂和五个气象监测基地);编制《二十四节气》《佛山市自然灾害安全自救图册》等科普校本教材等,全方位推动气象安全知识在社会普及与推广。
文/佛山日报记者莫璇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