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顺德教育“新生代”走上讲台

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如“老教师”会管理、会教学?在顺德,这种对青年教师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

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一批顺德教育“新生代”走上讲台。据顺德区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顺德新招聘的624名公办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25.2岁,其中“00后”超百人。

从他们的学历层次来看,这批新教师中,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291人,占比46.63%;本科生326人,占比52.24%,同时还一举实现博士研究生、清华北大毕业生、世界名校毕业生三个“零”的突破。

名校生为何选择投身顺德教育?北滘中学教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克新坦言,在顺德任教,让人感觉没有后顾之忧,“学校环境非常好,工作也有导师指导,生活方面还有教师公寓、食堂,感觉很舒服。”

“新生代”上岗 “学霸”教师方法多、懂学生

8月31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小学部投入使用。“我们的第一步,是把这个学校办成‘最牛小镇的最牛小学’。”在该校开学典礼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表示。

“90后”夏晓旭是该校一名新数学教师。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就读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此前曾是一家知名教育机构的老师。



夏晓旭

谈及工作场景的转变,夏晓旭认为,之前与现在的经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前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经验可以借鉴,但如今在学校做老师,更多的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教学。”夏晓旭说,在学科知识方面,自己的基础很扎实。他还提到,大学期间,他曾担任过辩论队队长,这段经历让他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至于如何快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夏晓旭也颇有心得。“开学之前,我们到每个家庭都进行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性格、学习基础。”夏晓旭坦言,自己很喜欢孩子,之前也学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对小朋友的发展很有益处。

夏晓旭告诉记者,作为比较年轻的教师,一方面在体力、精力、时间上比较有优势;另一方面,时代在快速发展,自己能更快速地跟上孩子们的“节奏”,了解他们喜爱的事物,从而能更懂他们内心的想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用户思维。”夏晓旭说,老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由此决定用哪种心态、方式帮助学生,“有时候,理论和现实情况也会出现偏差,我们再根据实际不断调整。”

北滘中学地理教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生庞岚尹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更高、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宽广。就地理学科而言,考试对学生的读图、材料分析能力要求有所上升。



庞岚尹

“通过实际案例,带着同学们总结知识点,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庞岚尹看来,教授知识应排在思维锻炼之后,用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课堂活动,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同样的课程内容,我会选择自己上一次课,再听一次比较有经验的老师上课,看他们如何处理细节。”北滘中学教师、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生余娟说,这种办法能快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之外,自己也会选择在网上听一些名师公开课,为自己“充电”。

顺德初印象 宜居之城,礼遇人才重人文

“重返校园,到处都有花的身影。”8月下旬,90后女孩罗婵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两张顺德区陈村镇新圩小学的校园照片。今年秋季新学期起,她从这里开始了全新的语文教学之旅。

2020年,罗婵从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研二时,她曾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选派,远赴巴西教授汉语与中国文化。

“顺德的人情味真的很浓。”罗婵回忆,当时自己来新圩小学面试,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的老师,对所有的面试者都很温和。“其实对他们(学校)而言,我们这些面试者当时还不属于这里。但是,老师们对每个人都很有善意,好像我们已经是这里的一分子。”罗婵认为,无论是否成功,都能保持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这种处事方式更有“教育的味道”,也是自己选择留在顺德的关键原因。

罗婵也提到,顺德人文底蕴深厚,贯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一点是作为老师一定会考虑的。同时,顺德发展迅速,“地理优势决定了这里未来发展也一定会很好。”罗婵说,不仅如此,顺德的生活节奏相对比较缓,对于生活居住而言更为舒适。

“顺德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而且我也感受到了顺德对教育人才的重视。”庞岚尹说,自己从新闻中看到,顺德花了很大力气引进人才,“我也相信来到这里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正式上岗前,庞岚尹经历了半年的实习。她提到,北滘中学有“以老带新”的传统,“老教师愿意把他们所有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新教师。”

事实上,近年来,顺德一直以高规格礼遇教育人才。去年底,《顺德区新时代好老师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实现教师入口全面提质、教师结构全面优化、教师待遇全面提升、从教环境全面好转。以“真金白银”聚高质量教育人才。顺德明确,设置教师人才激励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4000万元。

未来,顺德区教育局还将着力打造创新选人用人平台,破除樊篱,大力培养使用青年教师,培养提拔年轻校长;疏通教师发展通道,搭台、压担、激励,推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让新教师1年站稳讲台,3年独当一面,5年成为骨干。

文/佛山日报记者丁韫媛 实习生罗琨妍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