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评选活动举办,经各地各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负责人潘健章,成功入选2022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敬业奉献)。
“入选‘广东好人’对我而言,既是荣誉也是鞭策。”潘健章说。基于九江水产养殖经验,潘健章创造性探索出致富带头人培育和跟着产业走的“双培”扶贫模式,将九江养殖产业输出到不同省份,扩大扶贫地域版图,助力当地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潘健章。/受访者供图
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以工厂化养殖开辟可复制脱贫模式
“今年我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出差路上。”今年以来,潘健章的足迹遍布广东省内的清远、南雄,省外的黔东南等地,江西、湖南等省份也有他忙碌的身影。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保护好耕地的前提下,不能将养殖模式,简单地复制到地域条件各不相同的欠发达地区。因此,潘健章大胆改革创新,以工厂化养殖作为产业输出的重点,把科技引入水产养殖,助推脱贫地区实现智能化养殖。
“一亩的工厂化养殖产量相当于50亩水面的产值。”潘健章表示,工厂化养殖主要采用荒地作为建设基础,仅借助10~20亩的荒地、滩涂地,就能实现规范化的产业水平。
到了清远,潘健章在临江村深入调研后,根据当地条件,选择以桂花鱼养殖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切口,协同南庄镇紫南村进行对口帮扶。“这样一个红火的产业在当地很有发展前景,能带来良好的效益。”潘健章说。
对于当地有想法、有动力投入水产养殖的群众,潘健章邀请他们到培训基地学习,培育水产养殖技能,成功培育十余名产业工人,并在临江村落户4条生产线,推动农业产业合作和产销对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增收。
在东西部协作上,潘健章积极响应佛山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号召,把工厂化循环水环保的养殖项目落户在黎平县,因地制宜推广“九江经验”,以跟班学习的模式,培养当地产业和带头人,给黎平县数十条脱贫村带来村集体增收的渠道,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此外,潘健章积极探索产业帮扶新路径,以“国企出资金、民企出技术”的模式,与江西省九江市的国企合作,将70%利润做红利,分给当地的脱贫村,并设立专项资金,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扶贫项目成全国典型
带动超5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入选“广东好人”之前,潘健章就已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携手对口帮扶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潘健章年轻时经营着一家鞋厂,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后来他开始思考如何回报社会,如何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
南海区九江镇水产养殖兴旺发达,从鱼苗孵化、养殖技术,到市场销售的布局,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产业链。潘健章决定将九江水产养殖业经验作为基础,与福建蓉中“让贫困地区的学员在福建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学习一个月,再用11个月的时间对学员回村创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帮扶和指导”的扶贫模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扶贫模式。
2014年,潘健章被国务院扶贫办聘请为福建蓉中扶贫培训基地首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导师。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探索,如何能使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取得更大实效。
2015年7月,潘健章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南宁市上林县,通过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为上林县培育致富带头人416人,带动全县6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
如今,培训基地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贫困地区培训近40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其中超55%的人成功创业,累计带动超5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项目,也被树立为全国典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林模式”。
“通过九江的技术创新,能帮欠发达的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潘健章认为,借助市场手段进行帮扶,可形成公司、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脱贫户共同受益的局面,能真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潘健章将努力把九江水产养殖技术和产业模式,输出到更多贫困地区,用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
文/佛山日报记者刘浩斌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