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下,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必须携手全人类,担起节能减碳的责任和使命,以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工作。

专家简介
任俊华,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站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哲学部战略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战略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出版《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等著作(含合著)2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6项,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及60多项奖励。
以新发展理念
推动“双碳”目标落实落地
要将“绿色”和“数字化”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同时,联合产业上下游打造零碳产业链,共创绿色生态。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行“双碳”目标在新时代落实落地的重要指引。
一是创新落实“双碳”行动。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推动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要以核心科技为引领,推进绿色能源改革。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前沿绿色低碳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核电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攻坚,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打造节能环保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要将“绿色”和“数字化”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启动碳排放因子库建设,夯实碳排放监测数据;要深入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零碳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要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考核与奖励办法,优化调整科技创新整体架构,压紧压实各企业创新主体责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端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工匠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联合不同企业,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协同推进节能环保领域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客户、供应商一同打造零碳产业链,共创绿色生态。
最后,要推进“双碳”行动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意见和行动方案,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的用能保障,持续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节能目标考核频次和考核方式;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单列,保障国家布置的重大项目合理用能需求;不断完善节能降碳法规政策,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节能审查办法等法规,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国家标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二是协调落实“双碳”行动。统筹城乡协调绿色发展,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规范设施建设标准、环保行业发展理念。倡导以绿色低碳作为城乡规划导向,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乡镇,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
推进城乡用能低碳转型。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材循环利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基础设施降碳改造;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
推进城乡产业低碳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在城市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的同时,加快在乡村农业推进低碳用能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三是以开放、共享理念落实“双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社会、民众等多个层面的协同,这要求我们要有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产业生态圈。要围绕“双碳”主题,推动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机构单位共同发起跨行业、跨地区组织的深入交流,共探“双碳”未来发展空间与机遇;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和优势,助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以提升市场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协调多方面资源实现真正技术融合,提高企业在“双碳”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过程中的效率。
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我们要积极参与、构建各种交流平台,共享关于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各产业碳中和路径、前沿降碳方式,学习不同国家与地区关于“双碳”的有效政策。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
谋划“双碳”行动
探索在衣食住行用等领域开展个人碳普惠试点,记录和量化其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信息,赋予低碳行为更多意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生命赖以延续的空气、水源、食物、建材等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优美平静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双碳”目标,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
其一,坚持自然保护优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强化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综合植被覆盖度;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加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机制,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稳定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用好与生态优先相匹配的财政税务制度;积极推动建立实施“双碳”政策体系,全力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持续深化本地碳市场,努力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工作,从政策措施、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向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建立本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标与公示管理制度,推进公共建筑能源审计,为高能耗建筑进行碳排放诊断,向突破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的建筑“亮红牌”。
其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
推进居民建筑绿装行动。加快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对符合条件的建筑工程,要将节能改造监管要求纳入工程审批环节全过程;升级建设建筑排放智慧监测平台,在现有的监测平台基础上,加快技术升级,聚焦建筑碳排放监测管理、能源与环境智能服务、可再生能源监测等核心功能,实现覆盖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加快建立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限额监管体系。
倡导节约粮食,大力提倡光盘行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浪费食物碳足迹》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达到16亿吨,对应产生的碳排放达33亿吨。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此前出台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特别是要深入开展方案中关于倡导“光盘行动”的相关工作。
要积极探索在衣食住行用等领域开展个人碳普惠试点,探索建立面向公众的个人碳账户体系,记录和量化其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信息,赋予低碳行为更多意义。比如,2022年2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就《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集公众意见。方案中提出,可通过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核算市民按需点餐等各类低碳行为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从而将碳交易市场、商业消费平台与市民个体三方对接起来,市民可以通过低碳行为获得实惠,政府也可将此列入城市公共服务治理的项目。
倡导低碳生活,做好节能宣传,提升全民绿色生活理念。倡导垃圾分类,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提倡办公用品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倡导自带购物袋、菜篮子,保鲜盒等;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限的观念,增强人们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现“双碳”目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佛山要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生命一体,人类命运与共。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任何一个区域爱护自然或者损害自然,都会对全球造成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国实施“双碳”行动,就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从人与人之间互相竞争、斗争、战争的对立、对抗、非此即彼的生存思维中走出来,在整体系统的视野高度,去关注探讨人与大自然、人与宇宙等全人类共同利益主题,为人类的和平合作发展找问题、谋出路、布方案,做到胸怀天下、心系群众、包容共存,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在全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合作日益频繁的新时代,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迎接全球性挑战、化解全球性难题。
今天,我们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双碳”行动,正是走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辉大道上。
我国立足本国的资源禀赋和基本国情,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而实现“双碳”目标也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让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也是向全球传达中华民族乐山乐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案。
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全人类共同命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个体,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正以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精神引领产业变革,着力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从全球分工合作链条的低端逐渐走向高端,迎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佛山要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力争成为环境系统治理、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清洁生产的领头羊。
文/任俊华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编辑 | 梁楚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