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长期制约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难题。聚焦这个难题,今年佛山以“一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实施“百千万工程”路线图,亮明争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的决心,并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贯彻“百千万工程”大会,对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总部署、总动员。其中,佛山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是重中之重,产业发展是主攻方向。可见对强化产业支撑的高度重视。
佛山的最大优势是制造业,最大抓手也是制造业。将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支撑作用,是要将自身“长板”锻得更强,以此增强区域竞争能力,掌握高质量发展话语权。
争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佛山具有良好的基础,也有足够的底气。看经济体量,佛山地区生产总值达12698亿元,有着较强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看协调态势,佛山五区GDP均超千亿元,全国4个千亿镇佛山占了两席,全市738个村居中有77个亿元村。看制造强市,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87万亿元,名列全国第五位;佛山的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这些数据表明,佛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基于较高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解决这种不平衡,需要抓住症结所在。这种不平衡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禅城、南海、顺德以占全市53%的面积,贡献了全市8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而高明、三水相对较弱。与此同时,禅城、南海、顺德的土地开发强度均已超50%,而高明、三水则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另一个是,虽然佛山土地开发强度已高达39%,但工业集聚度和用地效率却不高,且产业不成带、工业不连片问题突出。所有这些症结,均指向一个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仍需要深层次优化调整提升。
围绕这个问题,近年来佛山对产业规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系统性变革,包括谋划打造“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产业格局,规划建设“双十园区”、佛北战新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建立南三、顺高结对紧密协作机制等。这些变革性措施,导向鲜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就是要破解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难题,破除行政区域壁垒,构建优势互补、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地域分布上,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起步区放在了三水,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园放在了高明,“十大特色制造业园区”中,涉及高明、三水的有4个。这样的产业布局,显示了“全市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在继续力挺顺德、南海、禅城制造的同时,给予了高明、三水加速追赶崛起的机会。
佛山提出到2035年,全市GDP要突破2.5万亿元,其中高明、三水GDP占比分别提至14%、18%。要达到这个目标,唯有突出产业引领,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的不断突破引领经济跨步跃升。这需要高明、三水激发斗志、奋起直追,也需要全市上下紧密协作、众志成城。接下来,佛山将围绕锻长产业“长板”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区域紧密协作三件大事,着力打造承载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大平台”“大载体”,建立健全产业协作、产业转移激励引导机制,做实做优南海-三水、顺德-高明结对协作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和要素保障,以此推进产业协同和区域协作取得更加明显的突破。
值得指出的是,高明、三水已经迎来产业跨越发展、加速赶超的重要窗口期,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是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点枢纽,佛北战新产业园是广东省七大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两区要抢抓重大机遇,瞄准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广东制造业标杆园区的目标,以一流的眼光、一流的标准将佛山临空经济区、佛北战新产业园规划好、建设好,实施大建快建、大招大引,以园区大发展积蓄产业大发展的强劲势能。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只有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局限,开拓思路,着眼全域、立足城乡,拿出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招妙招,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才能更好地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佛山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的目标顺利迈进。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叶小青
编辑 | 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