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重磅来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付科: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理论特质

专家简介

赵付科,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兼任共青团中央全国“青马工程”理论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的教学与研究,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出版专著5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董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对于我们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与现实价值。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调查研究要做群众的学生,做群众的朋友,在拜人民为师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确保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不错位、落脚点不偏移。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首先体现在调查研究是联系群众、为民造福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并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宁德,他提出了干部要“四下基层”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调查研究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倾听基层群众呼声、真情关切群众疾苦,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提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基层减负等惠民、富民政策,真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同时,调查研究也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法从哪里来?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来。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做群众的学生,做群众的朋友,在拜人民为师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这些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注重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

实事求是的调研要求

如何搞清楚“实事”、如何做到“求是”是关系调查研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之一,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要求。他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针对党内外存在的对实事求是这一原则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这深刻阐明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重要关系,从政治立场的高度突出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调研要求的重要性。如何搞清楚“实事”、如何做到“求是”是关系调查研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于“实事”,要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杜绝“钦差”式调研和“嫌贫爱富”式调研,努力探求不加滤镜的实情、听到最原汁原味的民意,为科学决策创造条件。对于如何“求是”,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追求真理,不被书本上的知识所禁锢,不被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所束缚,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

问题导向的调研目标  

要注重对调查研究的评估优化,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只有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才能紧紧锚定调查研究的目标,推进调查研究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都一以贯之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下好调查先手棋、打好研究主动仗。他强调,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反之,一旦脱离中心工作,调研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在福建工作时,面对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就“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四个难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只调查不研究、装回“一兜子”材料并以“报告”草草了事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要注重对调查研究的评估优化,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

攻坚克难的调研精神  

要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的实效。

攻坚克难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必备的精神品质和能力素质,也是新征程上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并非易事,“并不亚于打仗”。只有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本领,才能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坚持攻坚克难的调研精神首先体现在调查研究中发扬斗争精神,决不畏难苟安。针对当时部分新闻工作者“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有时下乡了,也是‘走马观花’”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不仅需要政治过硬,还需要本领高强。部分党员干部将调查研究变为“下面念念、上面听听、一起秀秀”,沉浸在精心设计的“脚本”里,既与其错位的政绩观有关,也是其个人调研能力薄弱使然。领导干部要增强攻坚克难的本领,提升调研能力,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的实效。

全面系统的调研方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开展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调查研究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活动,其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是否全面、真实、系统,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将直接影响我们科学决策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全面分析情况,见一斑而窥全豹,不要盲人摸象,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以此获得全面、真实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系统的调研方法,不仅是要统揽全局,也要“解剖麻雀”、突出重点。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聚焦扶贫、脱贫工作进行重点调研,为决胜脱贫攻坚工作解剖典型、精准把脉。《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调研过程中,既要胸怀“国之大者”,又要积微成著,既立足当下,也放眼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调研成果。

文丨赵付科、董敏

统筹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林润栋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