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打好科技创新牌,南海向合肥学什么?

主持人语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合肥,之所以能成为今天“最强产投之城”,也向世人再次证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中,拥有科技和人才才是高质量发展最大优势。近日,南海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举办2023年南海区年轻领导干部高质量发展(合肥)研讨班,前往合肥调研取经,年轻干部将自己调研过程中的心得记录下来并学以致用。本期圆桌论坛分享四位嘉宾的观点和思考,为南海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主持人:刘蓉

关志钊:探索容错机制 加大对科创平台支持

关志钊 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合肥,十年间GDP增速排名全国第二,被誉为“正在腾飞的城市”,其在京东方、长鑫等大项目的投资获利,更被贴上“风投第一城”标签。合肥的成功除了大众津津乐道的“以投带引、国资引投”的招商模式外,更核心的是其“创新优先”长期主义的厚积薄发。

合肥的创新优先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科创平台优先,夯实内源引领基石。持续引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超300多家,构建合肥内源性发展动力和支撑。二是对新兴产业优先,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围绕产业谋创新、围绕创新布产业,通过国资引投招商模式,实现新兴产业的从无到有。三是对机制创新优先,营造创新优先生态。践行创新容错机制,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推动创新生态螺旋式上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肥“创新优先”经验值得南海借鉴。结合日常科技创新工作,个人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南海区学习:

一是强化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理解。创新是第一动力已广为人知,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机制、特点和规律则不为多数人所熟知。合肥正是通过几任主政者久久为功,科技创新成为合肥基因,创新优先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和常态。建议南海区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方面的学习,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机制和规律,熟悉战新产业的市场化特点和模式,打造既红又专的工作队伍。

二是探索容错机制,确保宽容失败理念可落地。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开拓,从来都不是百战百胜。市场变幻无常,难免会出错或是失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和直投基金高容度(50%失败)等机制,是合肥人敢于创新的底气。建议南海区以条文形式明确容错机制,确保宽容失败理念可落地可执行,坚定南海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的信心。

三是确立“科技即产业”,加大对科创平台支持。外源性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加速器,内源引领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内源创新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南海经济提质的关键问题,继续加大力度对科创平台的支持是南海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不二之选。建议根据我区产业特点和需求,从匹配性方面下功夫,继续加大力度引入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以此打造我区内源性经济发展引擎。

四是畅通“最初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既要拥抱科学与技术,更要善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参考合肥组建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全区各部门联动合力,常态化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当好“联络员”“侦察兵”“经纪人”和“服务员”。把科技平台集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定势。

五是以场景应用为抓手,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参考合肥制订“三新”产品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率先应用、优秀场景评选等举措,打造“三新”示范应用场景。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积极“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形成科技产品应用首循环。

曹莉敏:抢抓创新资源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曹莉敏 南海区桂城街道党工委委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要想打好发展战略主动仗,破解南海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等问题,必须确立“科技即产业”理念,持续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

一是市场导向,供需对接,让创新资源“用得好”“更集聚”。在“供”上下功夫,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链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平台原创性成果;同时进一步整合广东金融高新区、鲲鹏人才计划等带来的资金和人才,让创新资源更好对接应用场景。在“需”上做文章,继续推行南海区“揭榜挂帅”政策,通过企业提需求,政府“张榜”,创新主体“揭榜”的方式,共同帮助企业寻求解决方案和科研资源。

二是解放思想,创新生态,让创新成果“转得出”“接得住”。一方面,要强化统筹,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等需求,探索发放南海科技创新服务券,完善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转化平台,支持成果就地转化场景应用,深化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联盟等社会组织建设,通过经营管理、市场拓展、技术服务等加快成果产业化培育。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资本赋能,通过征集子基金管理人等方式,探索成立银行系子基金,推动商业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设立科技支行、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等专营机构,为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三是产业导向,体制支撑,让科技与产业“更融合”相匹配。突出产业第一位导向,调整孵化载体资助条件和创新平台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促进产业发展情况给予补助,引导其为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在高举制造业当家大旗的当下,引入、建设、投资多元化的数字产业,构建从研发、落地、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数字创新产业生态,同时推动软件行业等本土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发展,为本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四是文化助力,科技相融,让艺术与科学“出得圈”“更出彩”。科技的创造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源于艺术的启蒙。政府需积极搭建跨界交流平台,让科学家、艺术家彼此激发灵感,通过传统展览展示空间的数字化升级、公共文化活动的科技化赋能、本土文化IP的多维度延展,推动科技文化双向融合及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双向奔赴,催生更多“科创+文创”新场景、新业态,引导文化+科技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密码和促消费的中坚力量,做大做深科技成果转化的舞台,塑造独一无二、充满科技感和文艺范的城市气质,让南海成为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城市。

廖国津:将传统招商方式 向科技招商等转变

廖国津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理委员会南海片区建设局副局长

近年来,从“高精尖”的国之重器,到一马当先的产业科技,再到引领潮流的民生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合肥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合肥的“科技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也得到了全国的关注。

一是招商队伍要有专业性。要将传统的招商方式向科技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锻造业务过硬的招商队伍,形成专业高效的招商方法。结合到佛山来说,就是要提升招商队伍的“五力”,包括:吃透政策的业务能力、涉猎各领域的学习能力、即时出马的征战能力、投身项目的服务能力以及衔接多方的协调能力。同时选聘一批懂产业的专家、企业家等到招商部门挂职,培养一批精通产业政策、熟悉产业市场、擅长商务谈判和资本运作的招商人才。

二是资本运作要有持续性。合肥招商引资运用科学运作的“投行思维”,通过政府投资先后引入了京东方、科大讯飞、长鑫、蔚来等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了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十多条产业链。从佛山的招商工作情况来看,受制于国资考核重增值率、重回报期等制度约束,国资普遍在重大产业项目面前不敢投、不愿投,影响项目引进。社会资本注重短平快投资效益,对国资引领和政府兜底等期望值高,影响投资对产业引进的效率和匹配度。要依托各大国资平台作为开展资本招商的“牵引器”和“主力军”,聚焦“两高四新”产业,针对产业链上下游设立专项政府投资基金或市场化联合投资基金,形成产业上下游各环节链接、企业孵化成长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发挥好国有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市场化投融资机构合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三是选准赛道要有前瞻性。当前经济发展变化很快,产业赛道3-5年就可能轮换,只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放眼未来找准属于我们的产业赛道,才能真正开启招商引资的“超车模式”。对于佛山来说,一方面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制造业当家;另一方面要大力布局新经济新业态,聚焦新能源、新型显示制造装备、5G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技术产业,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强的大项目。借助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研”的作用,挖掘“产”的潜能,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项目,让其在未来几年有望开花结果。通过引进一批“院士项目”,承接大院大所的产业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