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流感等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不少家长担心,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容易因天气变化患病。如何预防、应对传染病,成为不少家长关注的话题。
●预防关键:消食清热与健脾助运
佛山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曾莺介绍,进入11月后,天气逐渐转凉。中医认为,秋冬时节温差较大,易感受外邪。当外邪入里化热,孩子“肺脾常不足”、饮食不节制时,就容易导致肺脾功能失调、积食、湿热内蕴,多见发热、咳嗽、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此,近期预防儿童季节性常见身体不适症状,关键在于消食清热,健脾助运。
秋冬季节高发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原体、流感,大多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与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接触传播。
曾莺提醒,切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科学正确的七步洗手法、不要去人流密集场所、接种流感疫苗都是有效的方法。
饮食方面,下雨潮湿时,可在食物中增加淮山、薏米、白扁豆、白萝卜等食材;遇上升温气候干燥,可适当进食百合、银耳、玉竹、莲藕、莲子等食物。
生活起居方面,由于近期天气多变,出门可准备替换的衣物,淋雨出汗后及时更换。淋雨吹风受凉后,可尽快洗热水澡或用热水泡脚祛除风寒湿气。
●外治内服:中医药缓解初期不适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轻微不适,也可通过一些中医方法进行缓解。
曾莺指出,孩子吹风受凉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可以短期服用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口服液(不含酒精);呕吐、腹痛症状明显的,可以用棉花沾藿香正气口服液敷在肚脐上。患蚕豆病的孩子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症状仍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头痛、手足冰凉、精神疲倦想睡觉,伴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说明风寒之邪已经侵犯体表,是风寒感冒刚刚起病的时机。此时可进行热水足浴,热敷大椎、后背,并饮紫苏水、葱姜粥等驱散寒邪。此方法适用于孩子感受风寒的初期阶段,若使用后症状无改善,可能是病邪入里证候出现变化,也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突然发热,但精神状态良好,吃喝正常,玩耍自如,可以先观察,多喝水,配合冷敷额头、温水擦身等物理降温,切忌捂汗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服用合适剂量的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帮助退热。还可以选择中医外治方法,如耳尖放血、中药足浴熏蒸等方法。
如果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出现体温>38.0℃,或高热不退、精神差,或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尿量减少,烦躁、哭闹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热性惊厥,建议尽快前往医院诊治。
秋冬常见疾病预防方
三仙汤
材料:麦芽15克、炒谷芽15克、山楂肉3克。
做法:上述食材清水淘洗,放入锅中加水约500ml,文火煲取150ml,出锅前可适量加少许冰糖,分次服用。
功效:消食导滞,用于因过度饮食引起的积滞,1岁以上儿童适用。
猪肺瘦肉杏仁汤
材料:南杏仁6克,瘦肉、猪肺适量。
做法:上述食材文火煲1小时即可,出锅前加少许盐调味。
功效:润肺止咳,2岁以上儿童适用。
五指毛桃瘦肉汤
材料:五指毛桃10克、南杏仁5克、瘦肉适量。
做法:上述食材文火煲1小时即可,出锅前加少许盐调味。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止咳,2岁以上儿童适用。
葱姜粥
材料:生姜3片、葱白3根切丝备用,大米煲粥。
做法:粥出锅前放入切好的姜丝、葱白,加盖闷煮片刻,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
紫苏水
做法:水开后放入紫苏叶3克~5克,转小火煮2~3分钟即可。
喝法:加入适量冰糖,盛出晾至合适温度频频服用,摸到孩子后背微微出汗时即可,可以配合喝粥帮助发汗,出汗后要及时擦汗避风。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炜健 通讯员李殊阳
编辑/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