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山再一次突破发展的“天花板”——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3万亿元大关,一举成为广东首个、全国第二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万亿元的地级市。
这是一次关键的飞跃。放眼全国,深圳、上海、苏州“三足鼎立”,位居工业城市塔尖,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已突破4万亿元,而佛山此次突破3万亿元,标志着这座城市工业经济的新高度,距离塔尖更近了一步。
库卡智能制造顺德工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应当有理想、有抱负。佛山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对成绩感到振奋之余,一个新的追求也摆在眼前:3万亿之后的佛山怎么干?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30年要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展现出一座制造业大市乘势而上、砥砺奋进的壮志豪情。
很多人在问:佛山靠什么擎起挺进4万亿的工业雄心?
客观地讲,3万亿元的工业体量,绝对称得上是“大块头”。这个“大块头”,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等“成长的烦恼”。如果单纯依靠“摊大饼”,指望模仿过去的路径“躺赢”,很容易患上“虚胖症”,迟早会陷入被动,难以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抓住了这一机遇,先行地区将塑造“强者恒强”的领先优势,后发地区也可能进入加速成长的上升通道,实现换道超车。对佛山来说,新型工业化是锻造“杀手锏”的发力点,更是制胜未来的“王牌”。
新明珠数字化示范工厂内,全自动机械手正在作业。/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拥有“十有八九、三五成群”的产业格局,在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型工业化赛道上保持领跑优势,对佛山是重大机遇,更是重大责任。
对佛山来说,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新”在生产形态、产业形态、企业形态的重塑上,“新”在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升级上。这将为佛山制造带来发展动力系统的全方位迭代。
这几年来,佛山针对自身存在的卡点堵点,以改革开路,多箭齐发:坚持数改智转,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等等。这些措施有的放矢、力度空前,持续补齐佛山产业结构、智能制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短板。
日丰企业集团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的生产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同时,它们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提前布局和大力推动,为构建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共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佛山企业舍得投入技改、拥抱数字化转型,这种氛围已经热起来了。
从工业体量到工业质量,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塑之旅。随着制造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的提升,佛山制造将实现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整体性跃升,从而再造增长新空间、新优势。
回顾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成长史,2008年突破1万亿元,2016年跨过2万亿元,2023年跃上3万亿元,一路厚积薄发,走出了漂亮的上扬曲线。这期间,佛山制造历经多次闯关转型,涌现无数激荡人心的改革发展故事,见证了佛山对制造业的情怀和坚守。
从某种意义上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佛山的又一次闯关。敢闯敢试的佛山人,将亮出佛山功夫,以新型工业之“新”,走好后3万亿时代的进阶之路,重塑制造业重镇之“重”。新起点上再出发,在新型工业化的赛道上勇挑大梁,以工业革新驱动城市跃升,一段新的传奇正在书写。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刘江
编辑/黄昭贤